Saturday 22 October 2011

大乘師徒關係

1995年6月講於福建南普陀寺

我們一般自稱為「大乘佛教徒」,所受的也是大乘的戒,老師的宗派確實也是大乘的宗派,所以今天晚上我們就講講大乘佛教依止師父的重要性,其他的、小乘的等,今晚就不講了。

我們講的「師父」,在梵文的發音是「古汝」(Guru),藏文是「喇嘛」(Lama)。「喇嘛」的音節只有兩個,讀「喇嘛」的發音很容易,但是甚麼是「喇嘛」,要解釋清楚就很不容易、很深了。我們講的「師父」,藏語裏就是「喇嘛」,這並不限於西藏。佛法來講,講「師」、講「為人師者」,這是甚麼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把佛法持在手上的人」。現在有很多人不知道「喇嘛」的真正意義,印度人也不知道,所以有些印度人凡是見到藏族人,只要是藏胞,他們都稱呼為「喇嘛」,這已經和本詞原來的意義沒有關係了。

從大乘佛教來講,甚麼人才有資格稱為「大乘的師父」呢?甚麼人值得我們去依止呢?這種師長必須具備十種資格。在現在的末法時期中,具足十德的明師是很難、很難找到了。

十種資格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是戒德,這是指持戒持得很清淨;第二就是定,必須定力很好,真正可以進入禪定;第三就是慧,智慧要發出來。所以,前面三者加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德。第四就是弟子無論在修行的開始階段,還是在修行的中間階段,或是在修行的高級階段,有關該怎樣修、該注意甚麼,每一部份,師長都必須能應機的給予指導,這也是明師十德之一。關於這一點,由於師父必須對每個弟子給予應機的指導,他就不能只懂得一種法門,或只懂得大乘的,而不懂得小乘的,而必須對每一種法門都很瞭解。第五就是必須教導弟子需要的佛法,而且弟子也適合去學的法門,如果弟子來學,師父不會推脫,也不會厭倦,他會教授弟子需要的佛法,他對弟子具足慈心。有時候,有的師父,不是看弟子的根器,而是自己喜歡講甚麼就講甚麼,或只挑容易的講,或者擔心弟子超越自己,所以不願把自己所有法門都教給弟子,或者這個師父甚麼都願意講,弟子要甚麼就教甚麼,而發心就是要表現博學,這樣就會有很大的名氣。或者比如說,衲今天晚上在廈門開示,如果衲的心態是希望很多人來聽、可以收到很多供養,那麼就不符合明師的要求了。如果沒有這樣不好的心理,就具備了明師十德之一。弟子各有各的根器,如果師父不觀察弟子的根器,就不是合格的師父。

無論是在印度的原始佛教,還是藏傳佛教,依止師父前都要好好觀察他是不是值得依止,而不能盲目拜師。藏傳佛教特別強調敬師、依止師父,而且對師資有嚴格的條件要求。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弟子和怎樣當一個如法的師父,這都有嚴格條件要求。在這點上,有的人以為漢傳佛教不同,這其實是一個誤解。要知道我們修佛法,就是要修正信的佛法,如果你拜了一個不教導正信佛法的師父,你的一生也就完了,你對佛法也不會明白。為甚麼拜錯師父後果會這麼嚴重呢?因為師父怎麼教,你就應該怎麼修;他是怎樣的,你就應該是怎樣的,好像洗出來的照片一樣。如果你的師父把佛法與世間法混為一談,你自己也未能分辨,後來你又去教你的弟子,佛法就會被搞得一塌糊塗,這對佛法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明師還有其他方面的德相。現在是末法時期,找到具足十德的很難,多講也沒有甚麼意義,但大家好好去觀察,具足四個條件的也可以,不然的話三個條件也行,實在不行兩個條件也可以。希望去依止一個師父,第一要看他的戒,第二要看他是不是以慈悲心對待弟子,還有就是看師父重視今生還是來世多一點,若兩者之間起碼對未來重視多一點的,也能算是個好品德了。如果這位師長對你講佛法該怎樣修,但他自己卻不持戒,或並非以慈悲心弘法,而是看有無名利,或者他不是想未來世,整天想的就是今生的名利、享受,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如法的好師父。如果一個人的境界和我們一樣,我們拜這樣的師父又會有甚麼意義呢?一個不持戒、沒有悲心、只重今生的人,就不是我們依止的對象。這需要我們好好注意、觀察,而不是隨意拜師的。如果自己沒有觀察,已經拜了師,後來又到處講這個師父不好,你的一生、你的修行也就完了。

現在衲講一個故事:在西藏有一間小寺院,有個師父和小徒弟。師父只關心世間的事情,根本沒有修法,也沒有對小徒弟開示佛法,只是忙於世間的俗務,經常讓小徒弟幫他打理生意或去市集代買東西等,反正這個師父就整天讓他去做一些與佛法、修行無關的活動,比如師父對徒弟說:「今天你去找一下某某大施主,說些好話,讓他把供養送過來,明天就可以給你放假!」但是到了第二天,他又說:「哎呀!對不起啊,又有事情了,你忙完了就可以給你放一天假休息!」諸如此類,每天如此。有一天,師徒二人一起上路,走到西藏中部的拉薩河的地方,他們碰到一群人,這群人的親友過世了,他們就把親友的屍體扛在身上。因為他們離這對師徒還遠,這個師父就看不清楚,就問小徒弟那些人背後扛著的是甚麼。這個弟子一直受了師父很多的氣,所以他就賭氣地嘆說:「噢,他們背上的那個人現在終於可以放假休息一天了!」這個徒弟對師父失去了信心、動搖了,所以他很生氣。他每天都有事情,都不能休息,所以他很生氣,而因為他很氣,就講了這樣的話出來。所以說,我們要好好的去修佛法,要觀察、要依止一個明師。如果不好好的依止一個明師,而依止了一個不如法的師父、一個整天就是忙世間事情、充滿世間法心態的一個師父,那麼,我們既學不好佛法,而且我們世間生活也不見得會好過,修行也不會修好,一生就這樣浪費了。

現在末法時期,在國外也常有碰到遙距灌頂、電話傳戒的,把清淨的佛法搞得一塌糊塗。在一個佛法真正弘揚的國家,這個問題不會太嚴重。在佛法真正弘揚的地方,佛教會有一代宗師、大師、佛教公認的大德、高僧等,他們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在佛教界無論修行高低,都起碼會明白佛教是甚麼樣子的,如果有人歪曲佛法、做騙人的勾當,大家都自然懂得分辨。在西方和一些別的地區,佛法不怎麼興旺,在家人也不怎麼明白佛法,也不明白傳統本來是甚麼樣子的,導致有些人有機可乘,就把佛法給歪曲了,乃至弄得面目全非。衲對於這樣的情況感到很痛心,但也做不到甚麼來阻止他們破壞佛法的規矩。

一個人只要肩負大乘中之「師父」的名義,就不是簡單的事情,最起碼他要生起菩提心。我們可以把為人師者比作雨傘,因為師父生起了菩提心,就像雨傘一樣,無論下雨還是陽光燦爛,弟子都可以在師父的傘蔭下得到保護。師父必須具備菩提心,才有能力保護他的弟子。

我們心念敬師如佛是對我們最有益的。不要去想師父是和我們一樣的凡夫,這對我們沒有利益。無論師父實際上是不是佛,如果我們能把他當作佛,所得的加持就會如同佛的加持。在世間上,有些師父確是佛菩薩化現,這樣當然是最好的情況;有時候我們找到的師父只是凡夫,但如果我們視之如佛,就會很有意義。如果你的師父客觀上只是凡夫,但你心裏想著師長與佛無二,敬之如佛,這樣對於師父沒有多大意義,但對你而言就有最大的利益。所以,我們不要想師父是世俗的普通人、凡夫,這樣沒有甚麼好處,我們要視之如佛,這樣是為了我們自己好,而不是騙我們為了師父謀利益。如果可以這樣的話,我們成佛之時就不會太遠了,因為我們已經踏上了很好走的康莊大道。如果我們不是這樣去想,而是覺得釋迦摩尼已經涅槃,我的師父又只是凡夫,如果這樣去想,就和基督教等外道的觀念大致上差不多了。

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留意,觀世音大士頭頂有一尊小小的阿彌陀佛。認識不深的人,不明白觀世音的頭頂上怎麼有個小佛呢?頭頂小佛的意思,就是說明觀世音菩薩憶念、不離他的師父阿彌陀佛。實際上,不只是觀世音如此,只是說有關觀世音的形像會特別畫出頂上的小佛而已,其實文殊頂上也有一尊小佛,普賢頂上也有,只是沒有畫出來而已。菩薩頂上的佛像不一定是阿彌陀佛,也可以是釋迦牟尼佛,也可以是阿佛。菩薩如不在心裏憶念師恩,則沒有可能成佛。大乘的經典提到觀世音時,多會禮讚阿彌陀佛。在我們禮讚觀世音的種種功德時,其實觀世音的念念不離師恩,也是他的功德之一。觀音與其師父的功德是一樣的,是無二無別的。所以,念念不離師本身就有很大的利益,能令自己有很大進步。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做一個精進閉關的測試:兩個人,其中一人只念觀世音,另一人想觀世音與自己的師父是一樣的,閉關出來之後,我們觀察他們的慈悲、智慧的進步,就可以看出結果是不同的。空說無用,我們自己試試就知道了。在家人閉關可能不容易,但出家人可以試試效果有甚麼不同、分別在哪裏,這樣自己就會知道,而且也會得益。

總之,師父是否具有慈悲心、持戒是否清淨、是沉溺今生還是重視來世,這幾個方面我們必須觀察清楚。如果找到一個好的師父,就要跟著他好好去修,這樣我們自己就會得益,而不是師父得益。

剛才講的是從顯宗、大乘角度而解釋的,而不是以小乘或者密乘角度講的。如果從密乘來講,師徒之間的關係就更嚴重了。密乘的師父、明師也有特定師資條件和定義,但今天在場的大家都不是學習密法的,有關密乘明師的十德今天暫時就沒必要講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