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4 October 2011

《悲智心滴》——祈竹仁寶哲開示集


皈依要略

2003年10月講於北京

我們皈依後應該注意一些事情,應該知道甚麼是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如果我們做不到的話,皈依是沒甚麼意義的。這些在皈依證裏有寫,我們稍後會略微提及。

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經過一個皈依儀式才算信佛,但跟一般人單純因信仰去拜佛相比,正式皈依三寶有額外的利益。皈依前我們先要知道皈依的好處。

皈依的好處有很多種,歸納起來可以列為八個重點,即八個皈依的利益。

皈依的八大利益,第一是我們從此成為三寶弟子。人有很多種不同的情況,有些人可能前世是佛教徒,而這輩子出生在一個不信佛的家庭,從未接觸過佛法。但在某次去寺院時,他一看到佛像,就因為前世的宿習,突然間毫無緣由地生起極大的信心,在那一剎那,他也等於是變成了三寶弟子。也有這樣例外的情況,並非如一般人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而成為三寶弟子的。也有些人因為前世的習氣、種子,偶然間看到佛經裏的一句話而生起一種特別的覺受,認定了講這個法的人非常特別、殊勝,所以他們發願自己也能修這樣的法。在那一剎那間,他們也自動成為了三寶弟子,也有這樣的例外情況。這種自然成為三寶弟子的情況,是因為過去世的業因現在突然在那一剎那碰到這樣的緣就成熟了。另一些人可能是因為聽了很多佛法,慢慢地有所理解,而對三寶生起了依止之心。區分是否為三寶弟子的關鍵,在於我們對佛法和三寶有沒有真正生起依止心,有的話就是三寶弟子,沒有就不是。如果是正式經過了皈依儀式而成為三寶弟子,功德相對來講會更高。分別在哪裏呢?那些因為過去世的善根而自然對三寶生起信心的人,雖然我們也定義其為信佛的弟子,但他們只是在座上懺罪或積累功德時懺淨罪障和積累功德,在停止修行而下座後,其功德的增長即告停止。正式經過傳統儀式皈依的三寶弟子,即使在睡眠中,因為仍處於皈依狀態,其功德仍會不停地增長,並不會因為停止了主動地修行而停止增長。這是分別之一。

第二是我們從此有資格去受戒而積累功德。一些在家人,如果知道自己今天要做大的善事,如大的供養或布施,會在當天早上受大乘八關齋戒,因為在有戒和無戒的狀態下做善業,其功效和功德不一樣。皈依戒也是同樣的原理。漢人喜歡在每月的十五,或者佛菩薩聖誕時受八關齋戒並修行,因為在持戒的狀態下,修行的功德會更大。我們持戒的目的也是為了積累功德,而非為了喜愛受苦而守很多規矩。大乘八關齋戒的一個戒期是二十四小時。在這二十四小時中,即使在睡眠中也是在積累功德,因為在這二十四小時中,只要不破戒,即使甚麼也不做,也是在持戒的狀態中,這就是一種修行。所以我們應該明白受戒的原因是為了功德的增長。受戒有這麼多的好處,但如果我們沒有受過皈依,就沒有資格受戒。所以皈依的好處之一是你打下了一個地基,以後就有資格去受戒,然後就可以積累功德。我們受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或密法的三昧耶戒都可以積累功德,但你必須首先是一個佛教徒才有資格去受這些戒,借持戒來積累功德。所以皈依為我們以後能受戒、持戒來積累功德打下了一個基礎,使我們具備了基本的資格。

第三是我們在皈依後,由於每天修行,我們的罪業和障礙會越來越少。

第四是功德會慢慢增長,這是建基於第三點的。因為我們的善與不善、功德與罪障,有如蹺蹺板的兩頭,一頭高時,另一頭就會變低。在我們罪障重時,功德不易增長;而當我們罪障越來越少時,功德自然會增長起來。每個人都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不願面對痛苦,但僅僅有這樣的心願並不能達到目的,要獲得幸福、避開痛苦,必須有足夠的功德。不努力去積累功德的話,任憑你如何辛苦經營,如果沒有功德,也無法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

第四點延伸到第五點好處,是因為功德自然增長,所以你的內、外障礙就會慢慢地自然消除。人都會有很多的障礙和痛苦,人生就是如此,讓我們無法選擇。有時上午很順利,而下午卻出了問題;下午很順利,到晚上卻出了問題。人生的本質就是這樣。凡夫因為不懂因果,常去找喇嘛、找算命師問:「最近我不太順利,有很多障礙,請幫我打打卦看看為甚麼!」,實際上打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者我們聽算命的人說自己今年沒有甚麼大問題就會很高興,但問題是事實是否如此呢?有很高境界的聖人,可能會真正看到因果,而告訴你有這樣的果是因為昔日種下了何種的因。像這樣的聖人所說的話,還有一定的可信性。一般替人打卦、占卜、算命的凡夫,他們連自己未來會發生甚麼事情都不清楚,又如何能知道你未來會怎樣呢?所以,凡夫幫你打卦、算命或許並非毫無價值,或許會有一點點好處,但一般來說意義不大。人們有時候既然問到衲,衲也會幫他們打卦,但一般來說這的意義不大。同外在的障礙相比,內在的障礙——煩惱——更嚴重。有些人的煩惱、嗔恨心、嫉妒心和貪念都較重,這樣的人內心經歷的痛苦會更大。而那些沒甚麼脾氣、不嫉妒別人、也沒甚麼貪念的人,他們內心經歷的痛苦相對來說會較小。衲有過這樣的體驗,相信別人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如果真心要修習佛法,就應該學會不要總抱怨外境,總說別人如何如何不好,令我們倒楣,而應該指著自己的心。因為一切令我們倒楣的事情或者說我們真正的仇人,是我們自己的心。只要我們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壓制住煩惱,無論到哪裏去,自然會沒有敵人、沒有仇人,沒有人會和你過不去。這並非玩笑,事實就是如此。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心,不論去哪裏,你總會看到別人的過失,認為別人對不起你,認為世上只有自己一個好人。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在批評時手指不應指向外面,而應指向自己的心。當有些事情使我們發脾氣、生起嗔恨心時,我們應當學會反省問題到底是出在別人身上還是出在自己身上,從而使自己平靜下來,控制自己的嗔恨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法修持。碰到任何的問題我們就指著自己,因為問題其實是出自我們自己的心上。這樣有一天你的心就會略微安靜下來。如果你的手指不指向自己,那外境永遠都會給你很多的煩惱。內在的障礙是指剛才講的嗔恨心、貪念、嫉妒等種種煩惱,外在的障礙是指我們遇到的種種意外,如車禍、水災、火災等等。如果我們不依因果法去做人,當昔日所造的業因成熟時,就會碰到外在的障礙,即種種意外和不好的事情。當很多人都有共同的障礙時,就會成為共業,五大——地、水、火、風、空——的不協調就會出現,形成種種天災。我們無法防止或對治共業,只能承受其報應。當我們碰到人生中遇到障礙時,應該祈請、依止三寶,好好修皈依,但很多人在此時卻會去問上師我們應該唸甚麼咒來對治,這樣做實際上是放棄很殊勝的、應做的修行,而去求一些次要的、不重要的修行,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應該怎麼做呢?比如說當我們生病時,應該明白所生的病是因為過去世中殺生等惡業所感的果報,所以我們雖然生了病,也應該高興業因現在成熟了,並祈求三寶淨化我們的罪業和障礙,應借助三寶來解決我們的問題。又如我們生活窮困,或生意失敗、缺乏錢財等,很多人以為唸一些咒語就能發財,這也是沒有抓住關鍵。我們應該明白,今生的貧窮必然是因為過去世中慳吝、偷、騙、搶人財物、借錢不還等等的果報成熟。我們可以這樣思維:除了我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眾生也種下過這種惡因,既然我現在已經受報而貧窮,那麼但願我所造的一切此種惡因,以及其他眾生所造的此種惡因,全都在我身上感果受報。如果能這樣去想,並向三寶祈求懺淨罪業的話,可以輕易地令困境好轉。能這樣做的話,我們就能很容易地改變自己的業力。有些人不明白上述道理,僅去廟裏上香,對佛像說:「我現在很窮,請賜我財富!」,這樣做想求得財富是不可能的。想要求財必須首先懺淨貧困的業因,否則是不可能變成富有的。

第六個好處,因為第五點——內在、外在都沒有障礙,所以世間的事業(如做生意等)和出世間的事業(修持佛法)會輕易成功。功德高的人會對所在的地區有好的影響,如農作物豐收、不會有天災等等,周圍的環境、眾生都會得益,因為功德高的人不會有障礙。對於有大功德的人,別人即使想加害,也無法成功。沒有功德的人即使沒有人迫害,他自己也會碰到種種痛苦和倒楣的事情。沒有功德的人就算生活富足,沒有人害他,他自己也會胡思亂想,為自己增添很多痛苦。這就是苦。所以因為第五個好處,沒有內、外的障礙,你的任何世間、出世間的願望都能輕易成辦。

我們皈依後如果每天都唸誦皈依文,功德逐漸生出,沒有內、外障礙的影響,即使別人硬要把你塞進三惡道,他也無法做到。這是第七種利益。

第八個好處是皈依後我們就走上了成就之道。成就之道當然有快有慢,但我們會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目標。目標有兩種:如果我們走小乘的道路,最終的成就是解脫;如果走大乘的道路,最終的成就是成佛。

以上為皈依的八大利益。皈依其實有很多種好處,我們前面所講的是主要的八種,而非只有八種。要使皈依儀式真正生效,我們在唸皈依文時必須想著這八大利益,心中思念皈依的好處,生起想要得到皈依之心。如果沒有希求得到皈依之心,抱著試試看有沒有好處的心來參加皈依儀式,就不能肯定是否能真正地得到皈依。是否能得到皈依取決於受者的心。衲會按傳統的規矩為大家授皈依,但能否得到就要看你們自己了。所以我們同時要生出這樣的決心:「我的確得到了皈依,我圓滿地皈依了三寶!」

調整聞法及修行動機

2000年4月講於香港佛教顯密研修院

在聽聞佛法講解前,聽者應生起正確的聽法動機。我們在今生有幸得到了寶貴的暇滿人身,實在不該浪費,應致力尋找成佛之道,以及進入此道之門。我們必須刻意地調整自己的發心,修行經驗較深的行者並不需這樣去做便能自然生起,但以我們的程度來說,必須要這樣刻意調整動機。

既然我們有幸得到暇滿人身,就必須要珍惜,未來生很難再有這機會,是故不可浪費。佛、菩薩經常告誡我們要珍惜暇滿人身,原因是已得之人身於未來生很難再得到。如果大家有到不同的道場聽法,每位法師在開始時都說暇滿人身教法,大家可能有聽厭的感覺,但這點其實十分重要。現在說的「暇滿人身」並非普通人身,而是具足「有暇」和「圓滿」(八有暇和十圓滿)的人身,因此要好好珍惜。普通人身其實與畜牲分別不大,故得到暇滿人身者必須盡力去取得一個心要成就,為這暇滿人身取得一些意義。如果不強調這點,只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可能大家仍會拖延時間,不會認真地修行。人生無常,我們並不知死期何時來臨,故千萬別陷入拖延修行的境況。佛教徒與非佛教徒對比,世俗認知有很大分別,非佛教徒見到佛教徒坐著修行認為是浪費時間,因他們認為財富比人身重要。反之,佛教徒並不想浪費暇滿人身,不想刻意追求財富,因為他們知道有過去生和未來生、知道必須在今生種下大善因,才有可能在未來生再次得到暇滿人身。這道理大家都能輕易明白,並不需要問上師、占卜、向有神通的人問下生將投生哪一道,自己計算一下今生所作善惡便會自己知道。

現在大家只要計算一下所做的惡業,就很清楚下世得到暇滿人生的機會有多渺茫了。想來生得到好果報,必須恒常修行才能獲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對三寶、因果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否則一生就會像溜冰一樣一滑便過去了。這比喻形容對皈依、業、因果沒有信念的情況,雖然我們修行時常唸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我們一下便唱過去了,好像很想趕快唸完的樣子,其實完全沒有打動自己的內心,也沒有生起皈依的覺受。大家已計算過善、惡業的比例,得知自己所作所為與人天善果背道而馳,下一世肯定投生到地獄去。但是只停留在擔憂的層面是沒有用處的,我們應該培養對三寶的信心,向三寶祈求、懺罪,用盡一切辦法去改變這境況。只是傷心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必須以此作為基礎,生出對三寶的皈依心,把來世不墮地獄的事交托給三寶,一心皈依。懼怕三惡途苦、祈求三寶護佑來生不墮三惡道,此是第一重動機。

以此為基礎再加深一層,我們想到:「一次又一次做惡業後,才祈求不墮三惡道,並不是究竟的辦法。即使我不墮三惡道,仍未脫出輪迴,這不是最理想的處境!」我們再進一步想:「我必須脫離輪迴!」,培養出第二種動機——欲求脫離輪迴的心。要達到脫出輪迴之目的,必須消滅煩惱與業障。如有業障就離不開痛苦,只能在苦海輪轉。輪迴如沸騰之水、如火山熔岩,我們多留一剎那也不能忍受,須馬上用盡一切辦法離開苦海,故生起第二層次之發心,希望儘快脫離輪迴、離開生死苦海,生起出離心,這亦是對自己的悲心。這基礎是發自珍愛自我、與生俱來的動機。我們求學、上班是照顧自己的利益,現在我們只需把眼光放遠為未來世之利益,故我們可說這實為對自己的悲心。

只對自己發慈悲心要脫離輪迴是不圓滿的,只為著珍愛自己而脫離輪迴並不圓滿,必須生起平等心、珍愛一切有情眾生,而非只珍愛自己,故我們再進一步發心要證果以利眾生,而發起第三層的發心——發願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成佛。

以上機生起後再想,成佛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如從顯乘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來積聚功德才能成就,但我們不忍見眾生每一剎那都在受大苦,故發願要馬上成佛來利益眾生,如此生起第四層次的動機。

以上是以簡單方法來調整動機。我們其實亦可以用更詳盡的方法進行調心,但按照剛才所教的做可說已經如法並且足夠。

無論修顯乘或密乘法,必須用同樣思維方式,首先調整發心。調整動機是很重要的環節,好比做麵包必須用酵母與防腐劑,有酵母才能發起麵包,而防腐劑能把存放時間延長。如缺此兩種材料,只有水和麵粉便發不起和易變質。同樣的道理,如沒有正確的修法動機,即使我們很努力修持佛法,也不會有力量,而且難以持久。另舉一例子,就算你到不同地方買食物回來,如果缺少了一個電冰箱,不管你的食物從哪裏買來,最後都會變壞;同道理,不管你到過多少個道場、聽過多少教法、修過多少不同的法門,如沒有一個好動機,便沒有多大意義了。 

大乘師徒關係

1995年6月講於福建南普陀寺

我們一般自稱為「大乘佛教徒」,所受的也是大乘的戒,老師的宗派確實也是大乘的宗派,所以今天晚上我們就講講大乘佛教依止師父的重要性,其他的、小乘的等,今晚就不講了。

我們講的「師父」,在梵文的發音是「古汝」(Guru),藏文是「喇嘛」(Lama)。「喇嘛」的音節只有兩個,讀「喇嘛」的發音很容易,但是甚麼是「喇嘛」,要解釋清楚就很不容易、很深了。我們講的「師父」,藏語裏就是「喇嘛」,這並不限於西藏。佛法來講,講「師」、講「為人師者」,這是甚麼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把佛法持在手上的人」。現在有很多人不知道「喇嘛」的真正意義,印度人也不知道,所以有些印度人凡是見到藏族人,只要是藏胞,他們都稱呼為「喇嘛」,這已經和本詞原來的意義沒有關係了。

從大乘佛教來講,甚麼人才有資格稱為「大乘的師父」呢?甚麼人值得我們去依止呢?這種師長必須具備十種資格。在現在的末法時期中,具足十德的明師是很難、很難找到了。

十種資格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是戒德,這是指持戒持得很清淨;第二就是定,必須定力很好,真正可以進入禪定;第三就是慧,智慧要發出來。所以,前面三者加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德。第四就是弟子無論在修行的開始階段,還是在修行的中間階段,或是在修行的高級階段,有關該怎樣修、該注意甚麼,每一部份,師長都必須能應機的給予指導,這也是明師十德之一。關於這一點,由於師父必須對每個弟子給予應機的指導,他就不能只懂得一種法門,或只懂得大乘的,而不懂得小乘的,而必須對每一種法門都很瞭解。第五就是必須教導弟子需要的佛法,而且弟子也適合去學的法門,如果弟子來學,師父不會推脫,也不會厭倦,他會教授弟子需要的佛法,他對弟子具足慈心。有時候,有的師父,不是看弟子的根器,而是自己喜歡講甚麼就講甚麼,或只挑容易的講,或者擔心弟子超越自己,所以不願把自己所有法門都教給弟子,或者這個師父甚麼都願意講,弟子要甚麼就教甚麼,而發心就是要表現博學,這樣就會有很大的名氣。或者比如說,衲今天晚上在廈門開示,如果衲的心態是希望很多人來聽、可以收到很多供養,那麼就不符合明師的要求了。如果沒有這樣不好的心理,就具備了明師十德之一。弟子各有各的根器,如果師父不觀察弟子的根器,就不是合格的師父。

無論是在印度的原始佛教,還是藏傳佛教,依止師父前都要好好觀察他是不是值得依止,而不能盲目拜師。藏傳佛教特別強調敬師、依止師父,而且對師資有嚴格的條件要求。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弟子和怎樣當一個如法的師父,這都有嚴格條件要求。在這點上,有的人以為漢傳佛教不同,這其實是一個誤解。要知道我們修佛法,就是要修正信的佛法,如果你拜了一個不教導正信佛法的師父,你的一生也就完了,你對佛法也不會明白。為甚麼拜錯師父後果會這麼嚴重呢?因為師父怎麼教,你就應該怎麼修;他是怎樣的,你就應該是怎樣的,好像洗出來的照片一樣。如果你的師父把佛法與世間法混為一談,你自己也未能分辨,後來你又去教你的弟子,佛法就會被搞得一塌糊塗,這對佛法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明師還有其他方面的德相。現在是末法時期,找到具足十德的很難,多講也沒有甚麼意義,但大家好好去觀察,具足四個條件的也可以,不然的話三個條件也行,實在不行兩個條件也可以。希望去依止一個師父,第一要看他的戒,第二要看他是不是以慈悲心對待弟子,還有就是看師父重視今生還是來世多一點,若兩者之間起碼對未來重視多一點的,也能算是個好品德了。如果這位師長對你講佛法該怎樣修,但他自己卻不持戒,或並非以慈悲心弘法,而是看有無名利,或者他不是想未來世,整天想的就是今生的名利、享受,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如法的好師父。如果一個人的境界和我們一樣,我們拜這樣的師父又會有甚麼意義呢?一個不持戒、沒有悲心、只重今生的人,就不是我們依止的對象。這需要我們好好注意、觀察,而不是隨意拜師的。如果自己沒有觀察,已經拜了師,後來又到處講這個師父不好,你的一生、你的修行也就完了。

現在衲講一個故事:在西藏有一間小寺院,有個師父和小徒弟。師父只關心世間的事情,根本沒有修法,也沒有對小徒弟開示佛法,只是忙於世間的俗務,經常讓小徒弟幫他打理生意或去市集代買東西等,反正這個師父就整天讓他去做一些與佛法、修行無關的活動,比如師父對徒弟說:「今天你去找一下某某大施主,說些好話,讓他把供養送過來,明天就可以給你放假!」但是到了第二天,他又說:「哎呀!對不起啊,又有事情了,你忙完了就可以給你放一天假休息!」諸如此類,每天如此。有一天,師徒二人一起上路,走到西藏中部的拉薩河的地方,他們碰到一群人,這群人的親友過世了,他們就把親友的屍體扛在身上。因為他們離這對師徒還遠,這個師父就看不清楚,就問小徒弟那些人背後扛著的是甚麼。這個弟子一直受了師父很多的氣,所以他就賭氣地嘆說:「噢,他們背上的那個人現在終於可以放假休息一天了!」這個徒弟對師父失去了信心、動搖了,所以他很生氣。他每天都有事情,都不能休息,所以他很生氣,而因為他很氣,就講了這樣的話出來。所以說,我們要好好的去修佛法,要觀察、要依止一個明師。如果不好好的依止一個明師,而依止了一個不如法的師父、一個整天就是忙世間事情、充滿世間法心態的一個師父,那麼,我們既學不好佛法,而且我們世間生活也不見得會好過,修行也不會修好,一生就這樣浪費了。

現在末法時期,在國外也常有碰到遙距灌頂、電話傳戒的,把清淨的佛法搞得一塌糊塗。在一個佛法真正弘揚的國家,這個問題不會太嚴重。在佛法真正弘揚的地方,佛教會有一代宗師、大師、佛教公認的大德、高僧等,他們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在佛教界無論修行高低,都起碼會明白佛教是甚麼樣子的,如果有人歪曲佛法、做騙人的勾當,大家都自然懂得分辨。在西方和一些別的地區,佛法不怎麼興旺,在家人也不怎麼明白佛法,也不明白傳統本來是甚麼樣子的,導致有些人有機可乘,就把佛法給歪曲了,乃至弄得面目全非。衲對於這樣的情況感到很痛心,但也做不到甚麼來阻止他們破壞佛法的規矩。

一個人只要肩負大乘中之「師父」的名義,就不是簡單的事情,最起碼他要生起菩提心。我們可以把為人師者比作雨傘,因為師父生起了菩提心,就像雨傘一樣,無論下雨還是陽光燦爛,弟子都可以在師父的傘蔭下得到保護。師父必須具備菩提心,才有能力保護他的弟子。

我們心念敬師如佛是對我們最有益的。不要去想師父是和我們一樣的凡夫,這對我們沒有利益。無論師父實際上是不是佛,如果我們能把他當作佛,所得的加持就會如同佛的加持。在世間上,有些師父確是佛菩薩化現,這樣當然是最好的情況;有時候我們找到的師父只是凡夫,但如果我們視之如佛,就會很有意義。如果你的師父客觀上只是凡夫,但你心裏想著師長與佛無二,敬之如佛,這樣對於師父沒有多大意義,但對你而言就有最大的利益。所以,我們不要想師父是世俗的普通人、凡夫,這樣沒有甚麼好處,我們要視之如佛,這樣是為了我們自己好,而不是騙我們為了師父謀利益。如果可以這樣的話,我們成佛之時就不會太遠了,因為我們已經踏上了很好走的康莊大道。如果我們不是這樣去想,而是覺得釋迦摩尼已經涅槃,我的師父又只是凡夫,如果這樣去想,就和基督教等外道的觀念大致上差不多了。

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留意,觀世音大士頭頂有一尊小小的阿彌陀佛。認識不深的人,不明白觀世音的頭頂上怎麼有個小佛呢?頭頂小佛的意思,就是說明觀世音菩薩憶念、不離他的師父阿彌陀佛。實際上,不只是觀世音如此,只是說有關觀世音的形像會特別畫出頂上的小佛而已,其實文殊頂上也有一尊小佛,普賢頂上也有,只是沒有畫出來而已。菩薩頂上的佛像不一定是阿彌陀佛,也可以是釋迦牟尼佛,也可以是阿佛。菩薩如不在心裏憶念師恩,則沒有可能成佛。大乘的經典提到觀世音時,多會禮讚阿彌陀佛。在我們禮讚觀世音的種種功德時,其實觀世音的念念不離師恩,也是他的功德之一。觀音與其師父的功德是一樣的,是無二無別的。所以,念念不離師本身就有很大的利益,能令自己有很大進步。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做一個精進閉關的測試:兩個人,其中一人只念觀世音,另一人想觀世音與自己的師父是一樣的,閉關出來之後,我們觀察他們的慈悲、智慧的進步,就可以看出結果是不同的。空說無用,我們自己試試就知道了。在家人閉關可能不容易,但出家人可以試試效果有甚麼不同、分別在哪裏,這樣自己就會知道,而且也會得益。

總之,師父是否具有慈悲心、持戒是否清淨、是沉溺今生還是重視來世,這幾個方面我們必須觀察清楚。如果找到一個好的師父,就要跟著他好好去修,這樣我們自己就會得益,而不是師父得益。

剛才講的是從顯宗、大乘角度而解釋的,而不是以小乘或者密乘角度講的。如果從密乘來講,師徒之間的關係就更嚴重了。密乘的師父、明師也有特定師資條件和定義,但今天在場的大家都不是學習密法的,有關密乘明師的十德今天暫時就沒必要講了。

上師瑜伽

2005年8月講於北京

上師瑜伽本來是一個秘密的法,只講給內部的、實實在在希願成佛的佛門弟子聽。這教法對大眾可能很難有幫助。為甚麼這樣講呢?這是因為在開示如何依止上師時,要講及很多如何恭敬上師、如何遵守上師開示、如何觀想上師等等很多部份,對很多初學的人來說這些教法很難接受,因為他們不明白其理。對隨便聽聽的人講這種法,他們的心是容不下的。

修行的時候,有兩樣覺受很難生起,第一是視上師如佛,第二是菩提心。如果沒有前世的因緣福報,根本沒辦法修成。既然今天大家要求學習上師瑜伽,衲就姑且講一講,希望起碼能對其中一些聽者多少有點啟發。

目前我們格律派所擁有的顯宗五部論等佛教法寶,全是從印度歷代上師傳過來的。這些教法全來自歷代上師的恩德。如果沒有歷代上師,我們根本沒機會讀到這些教法。在修及上師瑜伽的時候,我們要看釋迦牟尼佛。我們必須知道佛陀是怎樣來的。佛是如何成佛的呢?衪是靠著依止上師而成佛的。你們看看歷史上瑪爾巴、帝洛巴、那洛巴等的即生證果是怎樣得來的?他們全都是通過依止上師才獲得即身成就的。我們格律派的傳承,五百年來一直非常興旺,這正因為我們上師瑜伽方面修持非常好、沒有一點差錯。所以,修上師瑜伽的時候,多看看歷史上的成就者如何獲得成就,我們就明白了。不依止上師是無法成佛的,也不可能脫離輪迴。

衲以前教過有關准弟子應該如何觀察准上師、准上師應該如何觀察准弟子等教法。如今在末法時期,要尋得完全符合條件的上師很難,【戒經】中說的十德上師是很難找到的了,但是有兩個條件必須堅持,第一是在今世和來世的利益之間,准上師更重視來世;第二是在世間法和佛法之間,他更重視佛法。另外,他的心地必須非常善良。如果上師對佛法和世俗之間選擇重視世間法的話,會給弟子帶來很多障礙,弟子腦袋裏面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師父要求你幹這幹那的,而你很忙,沒有時間做,就會出現很多師徒關係上的磨擦。總的來說,我們一定要選擇對我們最有利的。

當弟子完成了這個觀察階段,自己心裏決定了要跟某師父學習,之後就應該接受教法,受法後就好好用功去修,那麼就一定會獲得利益。在一般凡夫來講,在找到自己的上師、跟他學了法後,一般不會太接近上師,大多數人都快快學了法,然後蓴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去修持。如果和上師住在一起,常常會有這個問題或者那個問題,或者我們感覺師父這不對那不對,可能就因此信心退了,這樣最後是自己吃虧。所以我們一般會保持適當距離,自己在一邊默默修持。

上師瑜伽法門主要就是修依止上師,這在顯密裏都有,不懂這方面就很難修持有成。至於如何依止上師,小乘、大乘、密乘要求的程度卻不一樣。越往上面修,依止上師的要求就越嚴格。

在上師瑜伽方面,如果了意和不了意的區別我們都明白的話,距離成佛的目標就不遠了。所以我們必須明白,作為弟子的人修上師瑜伽,並非為了要讓師父得利,這樣做純粹只因行者從凡夫直至成佛有必要依靠上師、依止上師。格律派傳承對依止上師、上師瑜伽的方面非常重視,一點都不能有差錯。一個不管是怎麼樣的上師,如果我們已經跟他學過法,我們一定要恭敬他,否則的話我們成佛的道上就好比有了一塊很大的石頭,沒法通過。如果我們不懂得上師瑜伽法,而只視上師為凡夫,認為上師和自己一樣也會餓、也必須吃東西、也會發怒......這樣的心態是不行的。在末法時代,大多數弟子眼中看到的上師,從頭到腳都是缺點,這樣的話,修法根本不會成就。我們可能有很多曾給過我們傳法、灌頂的師父,這其中有看來比較普通的僧人,也有高僧大德,有的有些名氣,也有些沒甚麼名氣。在現在的時代,往往是有名氣的上師我們就恭敬,沒有名氣的我們就不恭敬,而對一個看來普通的上師,我們最後甚至會命他去洗碗、洗衣服!如果以這樣的心態修,我們的修行就完蛋了。如果我們在心裏區分,這個師父有名氣我們就覺得他很好,心想:「另外那位師父名氣小,跟他學的法到底有沒有用呢?」,根據上師的名氣地位而在心裏加以區別看待,以這種心態去修的話,根本不會有成就。其實不止大家是這樣,以衲的經驗來看,在寺廟裏面也有這種不良趨勢。以前是弟子依止上師,但在現今時代,幾乎倒好像是師父在依止弟子、師父要聽弟子的話。到了這個時代,修行可說非常艱難,但恰恰正因為這樣,在這年代觀修上師和佛陀無分別的加持力成就也更快,修的人很快就會獲得覺受。如果你只是觀修佛陀,衪的加持力固然大,但是可能沒有那麼快。所以,以上師和佛陀無分別觀修的方法去修行是最好的。如果一個人只觀想自己是某本尊,另外一個人則觀想上師和本尊無分別而又和自己為一體,他們的成就將會完全不同,後者的成就會快得多。

我們一般也不會找上師算卦,這是因為我們有凡夫的心態,比如說我們打算做甚麼大決定,所以就很有信心地去請上師打卦,師父打了卦,但是事情沒有成功,我們心裏就可能會生起了「上師騙我了!」的念頭,導致我們對上師的信心就出問題了。這樣的心念一起,就會成為一個修行的障礙。如果這樣的問題出現了的話,別說佛法的成就了,就連世間事業也很難成就。

如果我們能斷除所有觀師父過失的缺點,就能生起真正的強烈信心,心裏面的煩惱就會自然減少。我們學佛的本來目標就是減少痛苦,這樣就能一天比一天接近成佛的目標。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去工作、如何利益自己,所以我們自己可以算一算,如果覺得這個方法對自己有利益就去做,有害的就不要做。

死亡過程與淨土修行

1996年8月講於福建法海寺

衲今天將用有限的英文,再透過翻譯員,給大家講一下一般人死亡的時候會有甚麼情況出現、作為修行人如何準備死亡、在經歷死亡的時候如何發揮自己一生的修行而從中解脫。

首先,衲想提醒大家的是:雖然今天我們在這裏講的是死亡的過程,但還是希望大家平時就努力修行,不要臨死前才開始準備,那樣恐怕太遲了一點。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心,一天下來不善的念頭佔了大多數,一生用於修行的時間又甚少,如果想在臨終的時候能憶念彌陀、憶念三寶,其實是很難做到的。我們沒有甚麼修行的人,臨終的時候心中必然充滿恐懼,哪裏還會有心思去憶及淨土、憶及諸佛呢?所以在場的諸位,現在去修行才是最好的時間,我們能在心裏調整好我們的動機,生起好的發心,常常憶念淨土,臨終的時候再配合我們死亡前的準備一心往生,那才是最好的修行。

死亡解釋起來並不簡單。死亡對修行的人和普通人而言不盡相同。另外,有人死亡時會經過中陰身,而有的並不經過中陰身,還有不同的人死亡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修行高的人、一般的修行人和普通人相比,他們在經歷死亡時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修行境界最高的人,雖然跟我們一樣會經歷生、老、病、死,可是對我們來說這些經歷都是痛苦,而對他們來說卻不是。他們這樣的境界,對我們這樣的人而言,是需要一步一步修行上去的,不是我們馬上就能達到的境界,因為這樣的境界實在是太高了。對他們來說,死亡無非就是從一個身體換到另外一個身體罷了,這是很簡單的事情。這就是他們的境界:他們經歷這一切過程,但並不會感受到痛苦。

比他們境界略遜一籌的修行人,在死亡的時候,是以高興的、樂意的、完全沒有依戀的心來面對死亡的。

最普通的修行人,經歷死亡過程時,就很需要我們去給與一些幫助了。

現在衲想講一講平時沒甚麼修行的人之死亡過程、我們在他們臨死時能做些甚麼去幫助利益他們。

佛教認為我們的身體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風)和空所組成,世界也是由四大元素組成,外面的四大元素對我們身體的四大元素是有影響的。死亡的時候,四大元素會分解。當地融入水時,我們會看到像海市蜃樓一樣的煙霧般的幻象。一般人認為臨死的人眼睛也看不到,耳朵也聽不見了,在這個時候已經算死亡了,但其實神識在這個時候還在起作用。如果臨死的人惡業重大,在經歷這個階段時,他會看到大大小小的石頭像雨點般向自己襲來,壓住自己。死者身體上的感覺雖然已經逐漸失去,意識卻仍在活動,所以他們會幻見這樣的幻象,意識上的痛苦還是很大的。為甚麼我們說臨死的人的師父對他的指引那麼重要,就是因為此時作為師父的一方能夠告訴他現在實際的狀況,告訴他所有看到的都只是幻象,接下來會如何如何,並且告訴他不用害怕,而應該如何做。地元素融入水元素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是兩、三分鐘左右。

當水元素融入火元素時,因為個人業力大小不同的緣故,所看到的幻象也會不一樣。如果是惡業重的人,在這個階段,會看到整個宇宙好像燃燒起來,自己也在烈火之中,受極大苦。惡業輕的人在這個階段,會看到如同太陽升起時,在廣闊的地方一層層清楚的雲之幻象。雖然我們活人看不到這些現象,但如果我們靠近這正在經歷死亡的人,能聽到他的胃裏發出聲音,便能分辨彌留者正在經歷此階段。這個過程大概持續四、五分鐘。

之後就是經歷死亡的第三個階段:火融入風元素。在生理上來講,在這個階段,臨死的人的身體已經開始冰冷,意識感知到的是猶如小火花在眼前飛舞的幻象。如果我們這時在他們旁邊唸誦,對他們來說,聽到的聲音就如同從很遙遠的地方傳來那樣。眼、耳等對外的「視窗」——五根——在這個時候也已經近乎全部「關閉」了,此時只剩下意識還在活動。

當最後一口氣呼出的那一剎那,風大元素便融入意識。這是第四個階段。世俗上這個時候就認為人已經死亡,但其實還並沒有,因為佛教認為此時雖然斷氣了,但意識還仍然在身體裏面,所以不能算完全死亡。以佛教來講,意識是存在於心裏的。一個經歷死亡的人,從手腳開始冰涼,但完全斷氣後如果去摸一摸他心臟的位置,這個時候,由於意識還是存在的,所以還是有一點溫度的。如果一個惡業重大的人,在死亡時,會從頭部開始變得冰涼,最後足部還有一點溫度。如果是這樣的現象,那麼我們知道他的轉生是很不好的。一般的人則是從頭、足兩端向當中逐漸變冷。現代科學的觀點,認為人的意識在大腦而非在心,我們不必去爭論,在臨死時看看體溫的變化經過,就知道佛法真的是無虛的了。在極端的情形,比如我們特別興奮或者悲傷的時候,我們仔細觀察,也能感覺到意識是在心這個位置的,就如同我們深夜獨自穿過小巷,如果此時有一個陌生人突然跑出來,在我們嚇一跳的時候,就能察覺到神識是在心這個位置的。這種類似的經歷和感受,很多人都經歷過。佛教認為意識是存在於心的,而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資訊的收集和分析都由大腦來完成,所以大腦就如同辦公室一般。衲在這裏再講一個故事:從前西藏有一戶人家的主人,他的鼻子開始潰爛。那時沒有現在這樣對病症取的名稱,或許他的病就是今天稱為「鼻癌」的病況也說不定。之後這個病擴展到臉部、頭部,最後直至頸部。到最後的階段,他連頭都沒有了,但還是維持了兩、三年後才死去。他的子女也很辛苦地在此期間照顧著他;比如給他餵食糌粑,就要很小心,如果不小心落下一點食物到氣管裏,他會很痛苦。這樣的奇聞曾經記錄在冊的有兩次,一次是距現在三百多年前,發生在藏區東部;衲講的這個是近五十、六十年前的事情,發生在西藏中部。如果業力非常重,死亡的過程就會像這樣漫長而痛苦。這樣的事情也說明意識不是存在於大腦而存在於心。

回到本來話題,在這個死亡階段,我們的意識狀況可以用「死水微瀾」來形容。跟著會經歷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在佛經裏有個專門的名詞,叫作「白色」。意識裏就看到整個宇宙都是像白天一樣明亮的白色。人的身體在活著的時候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可是當人一旦死亡時,身體的血管、經絡等都會鬆弛下來,失去功用。順帶一提,很多人可能聽說過藏傳佛教裏的淨土法門,除了持誦佛號和咒語外,還有一種叫「破瓦法」或者「遷識法」(Powa)的。修破瓦法的人,就是在這個時候把意識送到淨土。

我們頭頂有一個白明點。在這個階段,白明點會從中脈下降到心的位置,此時眼前是一片白色。之後,位於臍輪的紅明點沿著中脈上升到心的位置,此時眼前是一片紅色。與前一個過程的命名類似,我們叫這個過程為「紅色」的過程。白、紅明點都到了心的位置的時候,就把意識包在當中,它們結合後我們就經歷「黑色」的過程。經歷過一片黑色的過程之後,我們會體驗到類似於空性的感受。這只是一個近似的感受,但不是真的證悟空性。由於感受的相似性,生前有修禪定、修空性的人,他們會利用這段時間再修空性,而停留在這個狀態裏一段時間,甚至可能長達一個或者兩個星期,而不進入下一個過程。某人修行的功夫如何,在這個階段我們能看得很明白。這樣的人的屍體即使存放在炎熱的地方,在這段時間裏也不會出現腐爛、發臭這些現象,其身體也如同活著時候一般,不會出現發黑等現象。這個階段結束的時候,鼻子會流出少許血,這一剎那意識就離開身體。在佛法上來講,這一刻才是人真正死亡的時間,此身體在此時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屍體。當意識離開身體以後,屍體就可以按照不同地方的習俗去處理了。西藏有天葬的習俗,這大概也是人一生裏最後一次帶給其他眾生利益——把自己的身體布施給鳥,令牠們得到飽足。世界上有些地方有海葬的習俗,其意義也一樣。我們作為佛教徒,如果能把我們的臭皮囊做這樣的布施,是值得嘉許的,這比死後用花來裝飾自己的屍體有意義得多。順帶一說,在座的各位回去後,應該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因為如果某天父母去世了,對著屍體叩拜、供花其實都是毫無意義的。

如果是一個有師父的佛教徒,臨死時如果有條件,最好是請他的師父前來開示應該如何做,並且為他誦經祈禱,提醒他該怎麼去面對死亡,能做到這樣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條件,就請他的同門師兄弟來為他助唸,並提醒他該怎麼做。此時如果請一些以前完全沒甚麼關係的人來幫忙助唸,會很難發揮最大效用。我們的意識在接近死亡時和平常時候,完全是兩回事。平時我們的意識是變幻無定的,但在死亡時,比方說生起一念嗔恨心,我們的意識就會鎖定於這樣的心態下很長時間,直到死亡那刻,比起平時要穩定和專注得多。如果死者執著於某人或者某事物,那麼也就會以這樣的執著心進入死亡。從前有戶人家,男主人有一筆黃金,由於他很重視這黃金,他沒有告訴家人,自己在牆上挖了個洞,把金子藏了起來。臨死時,他一直牽掛著這筆黃金,結果轉生為洞裏的昆蟲,守護著這筆前世的財富。後來一位有證量的大師經過觀察,告訴了男主人的後人。後人鑿開牆壁,發現這筆黃金的同時,也看到的確有一隻昆蟲牢牢地抱著一塊黃金。這類案例其實很常見。如果我們執著於世界上的某些事物,我們臨死時會很自然地想到這些事物,那麼我們在來世墮入畜牲道的機會率是很大的。

前面提到請人來提醒臨死的人該怎麼做,那麼該提醒他們甚麼呢?就是要提醒他們憶念極樂淨土的殊勝和種種莊嚴,如經中所言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等,再提醒他們六道輪迴的種種痛苦與過患。衲在這裏講一個真實故事:酥油茶是藏地不可少的食品。很濃的酥油茶,有很好的提神功效,晚上通宵學習佛經時很用得上,所以僧侶們很喜歡。曾經有一個病重的僧人,他在彌留時很痛苦,一直想要喝酥油茶,反反覆覆不能斷氣。最後,他的師兄來幫助他,師兄對他說:「你別想著這邊的酥油茶了!極樂淨土的酥油茶更多、更好,你趕快去那裏喝吧!」聽完這話,那個僧人馬上便斷氣往生了。所以為甚麼要找熟悉的人幫助他們,就是因為這些人知道他們平時可能執著某個事物,可以善巧地牽引他們的心念,幫助他們往生。

如果想利益已經亡故的親友,我們需要有他們身體上留下來的一些東西,比如頭髮或者骨灰等,並把這些放置在一個乾淨的小碟上。此時我們可以觀想在小碟的上方有一蓮花,上面有月輪,其上有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的心中,有一藏文的「舍」(Hri)字,其周圍有阿彌陀佛的咒蔓圍繞。同時我們也盡力持誦阿彌陀佛的真言「唵阿米爹娃舍」(Om Amideva Hri),並觀想阿彌陀佛心中的種子字「舍」和圍繞的咒蔓流出甘露,滴在下面碟子裏亡人的遺物上,清淨他們的罪業。我們保持這樣的觀想和意念,對亡故的親友是很大的幫助。當然,我們觀想觀世音菩薩或者本師釋迦牟尼佛,並持誦對應的咒、觀想相應的種子字和咒蔓流出甘露加持故人的頭髮或者骨灰等,意義也是一樣的。此外,如果我們能將亡人的骨灰混在粘土等材料中,根據法師的指示製作成小佛像,留下一尊放在家裏佛壇,其餘的放在乾淨的河流或者大海中,對亡者也會有極大利益。這些事情都是在人死後四十九天內進行的。

我們知道有很多一生都在修淨土法門的人。在死亡之前,比如一兩個星期前,他們會預先知道自己這一世的壽命即將結束,他們能有充裕的時間把世間瑣事安排妥當,然後平靜地迎接死亡。我們也知道平時持唸佛號或咒語能往生淨土的法門,但這也並非我們所想像的只需要平時唸唸佛號,死的時候就能去淨土這麼簡單。比如要去極樂淨土,首先要對世間福報不再留戀,對六道輪迴裏的真實情況非常清楚而生起欲出離輪迴的心,然後還需要內心有真正的願力——我們需要真正的一心發願去極樂淨土。有了這兩點,我們唸佛號去淨土才能成行。如果我們平時只是常常去供養彌陀,雖然唸佛也唸得不少,表面上看起來修行都還不錯,但如果我們心裏總想著輪迴裏的事情,這樣的行者就如同被綁住雙腳的小鳥一般,想飛卻飛不起來。這樣的人雖說修的是淨土法門,但心卻還在輪迴裏打滾,其實是很難去得了淨土的。最近衲接觸到很多漢地的佛教徒,讓衲感受到大家對佛教都很虔誠,特別是對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信念很強。如果保持這樣的信念,再配合我們平日的修行,生起堅定的出離心,一心求往生,臨終時做好準備,要往生淨土也不是太難的事情。

淨土不只有極樂淨土。在大乘佛教裏,談到了很多不同的淨土,但相對來說最容易去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淨土也有法身淨土、報身淨土和應化身淨土的區別。我們目前是沒可能去法身淨土的,報身淨土也只有大菩薩能達至,實際上應化身淨土才是我們平日所修淨土法門發願往生的目的地。比如極樂淨土,這是因為有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極樂的大願,和我們自己一心求生極樂淨土的願望,有了這兩個因素,我們才有可能去到極樂淨土。

轉生到淨土,不代表我們成佛了,我們離成佛還有很大的距離。如果我們能轉生極樂淨土,我們在那裏能聽到阿彌陀佛親自給我們教導,淨土的條件也很適合修行。我們能在那裏慢慢修行,直到成佛。我們在極樂淨土,也有能力去到其他佛國,聆聽十方諸佛的開示。所以淨土就是一個很好的修行場所,類似於成佛道路上的一個中轉站,是一個可供我們暫時停留的地方。在淨土修行到一定境界後,我們也可能發願重新回到六道輪迴裏,如同大家所說的「乘願再來」一樣,化現不同的身來幫助其他眾生。一般來講,我們去到淨土,也就脫離了六道輪迴,但也不代表我們就一直會呆在淨土。當在淨土一步步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的上師——阿彌陀佛 ——可能會對你講,要你回到輪迴裏救助其他的眾生。不同的是,這時「回來」的你,已經能自主生死了。

很多人認為去到淨土就哪兒都不用去了,這是一種誤解,去到淨土只是脫離生死輪迴的束縛。當我們在淨土修至菩薩境界時,還是會回到輪迴中化現的。

我們除了誦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咒語之外,也可以通過供養彌陀的聖像、塑畫彌陀聖像等方法,來積累往生極樂淨土的因。有時候,我們會聽到說某些在家修行的人在往生前,處於比較歡喜的狀態,並且會安排好家裏的大小事務。想達到這樣的境界,首先我們需要有好的動機,意念一定要是善良的。對一個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人來說,成佛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沒有這二者,無論是想成佛還是想去到淨土,都是困難的。如果有一顆善心,進而去修出離心、菩提心,衲曾經見過不少這樣的人,這些人臨死前會安排好一切,甚至會去洗個澡,並換上乾淨的衣服,然後躺下來就往生了,非常的安祥、自然。他們內心一點恐懼和牽掛都沒有,因為他們清楚知道自己會去哪裏,而並不是面對一個未知的世界。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我們臨死時如果採用佛陀入滅時的姿勢,並且一直憶念佛陀,便不需要他人的超度,當世就可往生淨土。漢地見到佛陀吉祥臥造像時會稱為「睡佛」,但其實這跟睡覺並沒有關係,這是當年佛陀為了給眾生示現生死無常的道理,給弟子做了最後開示後,選擇以這樣的姿勢入滅,所以這其實是佛陀入滅的姿勢。佛是不需要睡覺的,所以稱呼此像為「睡佛」不很妥當。順帶一說,西藏寺院是沒有供奉佛涅磐像的傳統的,一般都是以壁畫的形式來表現。在座中的很多人都修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如果能好好地修出離心,在面臨死亡時,用這樣的姿勢躺下,右手的無名指按住右邊鼻孔,心中一心憶念阿彌陀佛。如果能這樣,就不需要別人助唸或者請法師超度,而一定能去到極樂淨土。

死亡的過程不止於衲前面講的簡單內容,但因為現在只是作一個簡介,所以衲今天就只講這麼多就好了。今天我們講了關於死亡的事情,但我們不要到臨死的時候才想起來今天講的該如何修行的內容。如果我們不趁著自己身強力壯的時候努力修行,難道要等到死的時候才想到去唸佛嗎?

關於空性的幾種解誤解

2004年10月講於香港理工大學(選段)

一切的現相都沒有自性,一切的現相都只是名言而已,但並非說名字就可以隨便代表,我們總不會說金子就是銅,或者說衲手邊的桌子就是房子;雖然是名言安立,但我們仍然必須隨順世間的理趣和法則。一切的事物沒有它不變的本質,一切的事物也不過是由觀念和名相組成,但我們並不能因此有錯誤的見解,認為一切的事物可以隨便以名相稱呼。我們必須依循世間所共通了知的原則。

我們常講「一切法自性空」、「諸法皆空」,或是我們在【心經】中唸到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等等,我們可能就錯以為所謂的「空」就是甚麼都沒有,各位不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熏修空性。比如【心經】中講到「無眼耳鼻舌身意」,但我們並沒有看到自己沒有眼睛、耳朵等。如果真的認為甚麼都不存在的話,就是譭謗因果、譭謗事情的真相了。所謂的「無眼耳鼻舌身意」,是指從本質上講,在一切法無自性之中,沒有所謂的眼、耳、鼻等,這是從對事情的理解上來說的。

如果對空性的理解和修持方式不夠正確的話,會對因果緣起的法則產生錯誤的見解,甚至會否認因果存在,所以在這點上要非常謹慎。

觀修空性的時候,並不是指一切現象都不存在,千萬別這樣想!

摩訶無上瑜伽密法

1999年12月講於香港佛教顯密研修院

兩千多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開示了佛法。佛在當年說法時,對於不同根器、程度及智慧的人,分別宣說最適合其聽聞的教法。這些教法,後來主要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兩部份。上座部佛法也被我們稱為「小乘佛法」(Hinayana),它主要弘揚於現在的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等國家;大眾部佛法又稱為「大乘佛法」(Mahayana),主要弘揚於西藏及內地、尼泊爾,乃至輻射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都是佛陀的教法,互相沒有衝突和矛盾,只是因為面對不同根器的聽眾,所以有著不同的角度和見解。小乘佛法以解脫輪迴為修行的最高目標,而大乘佛法則致力於達到佛陀的圓滿境界。

大乘佛法又分為顯宗和密宗。顯宗也稱為「因乘」(Causal Vehicle)、「經乘」(Sutrayana)或「波羅密多乘」(Paramitayana);密宗則也被稱為「果乘」(Resultant Vehicle)、「續乘」(Tantrayana)、「秘密乘」(Secret Vehicle)或「金剛乘」(Vajrayana)。

修持顯宗,我們需要經歷三大無量劫的時間修習菩提心、空性見,並積累福及慧二種資糧,才可達到佛境。密宗卻包含一些很稀有、很強大的法門,可以把原本需要漫長時間才能積累圓滿的福及慧二種資糧,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從而使行者能夠很快甚至即身成佛。這些殊勝的法門,是顯宗教法裏所沒有的。

在密法裏面,又分為事部(Kriya Tantra)、行部(Carya Tantra)、瑜伽部(Yoga Tantra)及摩訶無上瑜伽部(Maha-anuttara Yoga Tantra)此四部。今天我們主要討論摩訶無上瑜伽部。在摩訶無上瑜伽部裏面,又再細分為父續(Father Tantra)及母續(Mother Tantra)兩類。父續主要修幻身(Illusory Body),母續的修行重點是淨光(Clear Light)。可是我們是否必須把父續和母續一一修持呢?答案是否定的。譬如密集金剛(Guhyasamaja)屬於父續,可是它也具備了母續的元素在裏面。通過這一個法門,我們就可以同時成就幻身及淨光二者。同樣,如果我們主修母續本尊,只要同時攝持了父續的要點,一樣可以圓滿得到幻身及淨光兩種成就。在格律派中,由於宗喀巴祖師的推介,我們歷代都特別重視大威德金剛法門(Vajrabhairava 或 Yamantaka)。如果我們修持大威德金剛法門,一切父續、母續的幻身、淨光成就都能無所遺漏地得到,迅即成佛。大威德金剛法門包含了父續、母續的一切要點,毫無欠缺,而且容易成就,特別殊勝。

要修行密法的人,必須先具備一定的顯乘和道次第的基礎,對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見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瞭解,然後必須尋找一位合格的密法師父(Vajracharya)。在求得灌頂後,我們必須很謹慎地遵守相關的戒律及誓言,還須求得相關的口傳、講解及要訣教授,然後我們修生起次第(Generation Stage)。修生起次第達到成就後,我們就可以開始修圓滿次第(Completion Stage)了。以上是指認真的修行人的先後修行次第。對一般居士來說,大家很可能局限於目前條件,暫時無法進行這樣的修行,但這不一定就等於完全無法修密。如果大家可以求得灌頂,好好地持戒,一心依灌頂的相關誓言所要求地每天持咒或者持誦本尊的儀軌,終生不斷,這也已經種下了很難得的緣份了。這個緣份或者種子,足以讓我們在下一生中,誕生在適合修行的環境、遇到很好的師父、有比較充份及完美的條件以修生起次第,甚至進而修圓滿次第,乃至在一生中即能修成圓滿次第。

在生起次第中,主要修持內容是三有轉三身道,這相當於預先觀想、演習我們以後必將經歷的死亡、中陰及轉生過程,粗分的和細分的三摩地修持也包含在其內了。在修生起次第達到粗分成就時,我們就可以開始修圓滿次第了。在這以前,則還沒有資格修圓滿次第。如果我們從生起次第粗分成就、生起次第細分成就、圓滿次第這個修行的順序次第來看的話,可能會有種錯覺,以為生起次第粗分成就是很低級的階段,可是實際上這已經很不簡單了。如果我們有機會見證一個生起次第粗分成就者的能力,必定會被嚇至目定口呆、佩服得五體投地!一旦成就了生起次第粗分,就已經擁有很多神通及力量,譬如說這個人有預知能力,或者說他可以在一顆微塵中觀出整個完整的宇宙,宇宙裏的一切細節都無所缺失,而且他已經具備所有息災、增益、懷愛、忿怒這四種利益眾生的能力。衲多年前在拉薩色拉寺求學的時候,拉薩有一個和衲同輩的西藏和尚,他並非甚麼學者、格西、仁寶哲之類的人物,而只是一個表面上看來平平無奇的普通和尚。西藏的下密院有兩種學僧,一種是讀完了色拉、甘丹、哲蚌三大佛教顯宗學府之一的畢業生,另外一種是並沒經過三大佛教顯宗學府系統教育的僧人。這個和尚屬於後者。在密院裏,學僧沒有獨立休息的房間,他們白天就在大殿的座位上學習、修持,晚上還是在原位盤著腿,上身捲曲著挨在盤起的腿上睡覺,不允許把腿伸出來,所以這種睡姿有點像海螺。這個和尚,當年就是這樣在大殿休息。由於他修生起次第有了一點成績,他的身體,在夜裏會散發出極高的熱度,好像著火那樣。我們西藏的寺院規矩很嚴,僧人倘若有甚麼境界或者神通能力,一旦顯示出來,就犯了寺院的規矩。當時下密院的鐵棒喇嘛知道了這情況,只好按寺規把這和尚逐離密院了。這樣一鬧,當時大家都知道了這事情。後來,這個看來很平凡的和尚去了甘丹寺,成為很有名的師父。在他最後圓寂的時候,還出現了種種能證明他的成就的吉祥跡象。所以說,雖然從修持密法的次第來說,生起次第粗分成就可能只算是比較初步的成績,但是這已經很不簡單了。

在圓滿次第中,我們主要利用身體裏的氣(Wind Energies)、脈(Channels)、明點(Drops)作為修行工具。正如醫師必須對人體裏的內臟、經絡、神經系統精確瞭解,同樣道理,圓滿次第行者必須對身體裏的氣、脈、明點有極為深入和精確的認識,並需要練習對它們的控制能力。由於修持圓滿次第必須利用體內的氣、脈、明點,十五、十六歲是最適合修圓滿次第的年齡,因為這年紀的人身體裏的氣旺、脈通、明點力盛。在老了的時候,我們的脈往往不很通暢,甚至有些脈支已經枯竭、堵塞了,氣和明點的運作也無法和年輕時的全盛狀態相比,所以難望有成。在圓滿次第中,有些法門能把明點上推而令中脈打通,有些法門是令體內全部氣攝入中脈(Central Channel)的方法,也有修習內火(Tummo)的法門。在漢地,衲常會遇到一些聲稱自己全部脈絡已經打通了的人,可是在衲問清楚跡象後,卻發現根本不是如此。他們頂多只能說是透過一些練習而把其中一些脈絡粗分地疏通了少許而已,和我們這裏所說的根本不是同一回事,其修習目的也和我們完全不同。在中脈真的逐步打通時,我們身體會感受到和四大(地、水、火、風)運行有關的一些強烈反應,譬如說我們會感覺到好像處於大火之中,整個世界都像在猛烈焚燒一樣。剛才說過,在修行生起次第的時候,我們在觀想中演習經歷死亡、中陰及轉生的過程。在此階段中,我們只是在幻想、假裝而已。可是,在培養出內火並且使內火在中脈裏運行時,我們卻能真真切切地經歷真實的死亡、中陰及轉生過程,對地、水、火、風等元素一一分解、融攝乃至死亡淨光出現的過程,我們將經歷真實的體驗。在能把所有氣攝入中脈時,行者可以深入定中很長時間。從外表看來,他沒有外在的呼吸。此外,在修到圓滿次第一定程度時,行者能以幻身真實地去到諸佛的淨土,然後再回來。在這時候,行者距離成佛已經不很遠了,更不必說成就其他次等的神通能力了。

有關摩訶無上瑜伽密法,衲今天只能作簡單的漫談,並不能真正說及裏面的細節。有關它的細節,必須在大家得到灌頂後才有資格聽學。

總之,密法是十分殊勝的,它就好比一條上下都通的捷徑,問題是我們經過這條捷徑,是往上走還是往下走!由於它的強大力量和其戒誓的嚴重性,它既可以是一條讓我們成佛的捷徑,也可能是導致我們直墮三惡道的捷徑。如果我們受了如法的灌頂,一生中保持不破犯十四根本密戒等誓言,並且很認真、很正確地修行密法,便一定能在頂多十六次轉生中成就圓滿佛境,那麼它就是一條成佛的捷徑。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違犯了它的不共戒誓,它就是一條直墮三惡道的捷徑。所以,密法是很有力量但必須很謹慎對待的法門。如果我們很有信心地修持、勤於累集善因,並很好地守持其相關的密戒和誓言等,它只會為我們帶來利益,而不會導致傷害。

朝聖之意義

2008年3月寫於澳洲悉尼佛教顯密研修院

佛經中雖說:「煩惱之火燒盡一切善根!」然而,佛陀卻也曾說:「若剎那得見如來身像,哪怕煩惱瞋恨如火般熾燃,亦得福報!」故此當知朝聖具有極為重要之意義和極為殊勝之利益。

正如祖師們說的:「心中無信而朝聖,或為新奇如觀光,不知朝聖功德者,此似朝聖非朝聖。」在殊勝聖地或寺院時,若能以善心如法進行頂禮、唸誦、供養等,能得相應之廣大功德;然而,若只是為了模仿別人,或是以與他人攀比的心理,或是以我慢、驕傲、嫉妒等等煩惱之心為動機而供養、朝拜,則無法得到很大利益。故此,朝聖者應當捨棄前面所說的不正當動機,而以念知、不放逸之心唸誦這些願文:

聞其名號則立善習氣 親見聖身則除魔障礙

如法依止則賜諸利樂 頂禮一切聖怙上師眾

誰曾立誓若人做祈請 必賜諸如此般之成就

恒常眷顧憐憫眾生者 頂禮一切十方之如來

親自僅以唸誦做修持 即能救度難忍之病魔

恒常唸誦一切所求事 即能成辦頂禮正等法

自身安住佛陀教法中 悲心驅使令置苦惱眾

輪迴眾生到達安樂者 頂禮彼等尊貴僧伽眾

慈心勤行一切所主事 以無礙力摧滅敵魔障

顯示息增懷誅等神變 頂禮空行護法海會眾

殺生等等身所造惡業 惡語等等語所造惡業

瞋心等等意所造惡業 一切惡罪盡皆懺悔之

為令愛眷歡喜而造惡 為令瞋敵受害而造惡

為己苦樂緣故所做之 所做一切惡罪皆懺悔

應供福田上師未供養 應作承侍父母未承侍

應當慈悲下屬未慈悲 種種一切惡罪皆懺悔

自作為與他人所鼓動 亦或隨喜他人造惡業

此時以及往後受惡因 一切惡罪盡皆懺悔之

大悲之主上師與三寶 力勢圓滿空行與護法

願請清淨我一切墮罪 令我所想如意成辦之

若能在朝拜期間繞佛、頂禮之時唸誦並思維此等願文,便能成就圓滿之善行。

轉經輪之利益

2003年5月寫於澳洲悉尼佛教顯密研修院

轉經輪亦稱為「法輪」或「瑪尼解脫輪」,在西藏到處都有。現在有許多人,總以為轉經輪是西藏人的一種迷信,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轉經輪的意義所致。衲在悉尼道場建立了一些轉經輪,除了嚴冬季節或者不在悉尼時,衲每天清早都儘量到花園轉動它們。

現在說一說轉經輪教法的傳承:在很久以前,觀音大士對龍樹祖師開示說:「你應該去龍宮。龍宮中的龍王是菩薩化身,他有一座轉經輪,這轉經輪十分殊勝,凡見者、聞者及憶念此輪者,功德皆會增長,修持亦會增長。你去把它帶來南瞻部洲,以利益眾生。」這是觀音大士對龍樹祖師之指示。龍樹祖師便去了龍宮,並對龍王說:「觀音大士對我作了指示,命我來求取您的殊勝轉經輪,以供在南瞻部洲。」龍王答:「對,我的確有這樣的一個轉經輪。很久以前,我們這裏有嚴重饑荒,民不聊生,當時的佛賜了這座令見者、聞者及憶念者皆得福之轉經輪予我們!」於是,龍王便把這轉經輪轉贈予龍樹祖師,龍樹祖師把它帶來了南瞻部洲,許多眾生因此而得益。這座轉經輪內所裝的文字,是觀音大士在最初發大心時,對十方諸佛所發之大願內容。此後,有關轉經輪的種種教法便由龍樹祖師傳予獅面空行母,再輾轉傳至帝洛巴、那洛巴、瑪爾巴及岡波巴等,後來到了大寶法王噶瑪巴希的手中,再經歷代祖師傳下來,至今傳承未斷。

在有關轉經輪的教法中,述及了建造轉經輪的方法及規矩。轉經輪內的經文,在古代是用版刻印造或手抄的。依傳統來說,經字或咒字之大小以能清楚看到為宜。現代有些人以高科技把咒字縮印至肉眼不能看到的極小文字,其發心是令轉經輪內能放更多遍的咒句,但衲不太肯定這是否有利而又合乎傳統要求。

在把印上經文或咒字的紙張捲起放入轉經輪時,應像我們繫腰帶般,太緊或太鬆都不恰當,必須鬆緊適宜。

轉經輪內的中軸,一般以檀香木或柏木所造。以檀香木作中軸所造之輪,與四事業(息、增、懷、誅)中之息災相應,故此特別利於息滅災劫、病患及障礙。以柏木作中軸之轉經輪,則有與懷愛部事業相關之種種利益。

轉經輪的本身,上者以純金所造,次者為純銀,銅再次之,鐵造的再次之。

在轉動轉經輪時,有些人刻意快速而過猛地轉動它們,以令它們旋轉得更快、更久,這是不太好的,應避免過度猛力。

除了手動的轉經輪外,在有關轉經輪的教法中,亦開示了風力、水力及熱力所驅動的轉經輪造法及其利益。以風力推動者,風吹過它們後再吹到任何眾生身上,這些眾生皆會得益。水力推動者,凡此水流過地方之水族或飲用此水的眾生都會得益。其他如熱力推動之轉經輪等,亦各有類似效用。總之,但凡推動、見到、聞及或念及轉經輪的眾生,皆會結上法緣。

有些人認為,單單用手撥動轉經輪或用風力吹動轉經輪,只是一種西藏的迷信傳統,不可能帶來利益,亦不可算是修行。這是一種錯誤觀念。轉經輪教法來自印度古代佛教。我們持咒或持佛號時,出自內心之願望,而用口誦來體現;在推動轉經輪時,乃至動手建造風力或水動轉經輪時,亦同樣是發自內心之善願,分別只在於改為用手來作修行而已。在本質上這便是修行,故此當然同樣能帶來利益。

殊勝的觀音甘露丸

1995年11月寫於澳洲悉尼佛教顯密研修院

觀音甘露丸之成份及加持

觀音甘露丸(註:即瑪尼丸,mani rilbu)以舍利等五聖物、黃金等五寶石、青稞等五種子、牛油等五甘露、苦參等五藥草及藏紅花等五香,混以炒過的青稞粉(在印度以山楂、苦楝及柯子磨粉代替)及牛乳,製成丸狀。

製造觀音甘露丸是格律派的傳統,並有從未中斷之傳承。格律派許多寺院各有其製造觀音甘露丸的傳統。此外,每年在印度達蘭薩拉,宗座達賴喇嘛法王均會籌辦觀音甘露丸的加持法會。製造觀音甘露丸的人,必須是修行好的上師與僧人,並要每天持大乘八關齋戒,俗家眾不可參與製造過程。

觀音甘露丸造成小丸形狀後,被放入白棉布袋中滾動二至四天之久,令它們變得結實、乾燥及光滑。這些小丸會被放入乾淨的瓷瓶或銀瓶中,頂部留五份之一空間,然後瓶口以乾淨布覆蓋,放在殿中方丈桌前。寺僧輪班二十四小時不斷持觀音大明咒七天(總集咒數不可少於一億遍),於此期間各人不可碰觸瓶身,否則觀音甘露丸的力量會消失。加持期間,若修持及加持如法,瓶身會有熱力及蒸汽散發出來。七日後,若一切如法,在密封瓶中的小丸會自然增多了,甚至多至溢出瓶外。

加持了的觀音甘露丸有兩種,大顆的是母丸,由母丸長出來的小丸是子丸。我們通常送人的是子丸。

服食觀音甘露丸

首先洗手及漱口,把一丸放在掌中,向大悲聖觀世音祈求免於非人之加害及障礙,增長壽命、功德及福報,並祈求將來能往生於普陀淨土之中。於發願後,便可服下觀音甘露丸。

觀音甘露丸的力量

不論人類或者畜生,服用或佩帶觀音甘露丸者,能於死後不墮地獄,並會得到觀音的救助。

把觀音甘露丸放在死者口中,能淨除其罪業,並令死者於中陰時無苦及不生怖畏。

把觀音甘露丸放在家中,家宅即如同普陀淨土。

把觀音甘露丸供奉在山頂上,整座山的居民均會受到保護。

如何對佛菩薩上香

2007年12月寫於澳洲悉尼佛教顯密研修院

頂禮三寶!

以下是一簡單而完整之供香實修方法:

前行

於佛之身所依(諸佛之雕塑、畫像、照片)、語所依(佛經、論等)及意所依(佛塔)前,整齊安置擺放供養:水碗、鮮花、明燈及其他供品。

正行

一邊唸誦【皈依文】,一邊頂禮三遍。點燃一根香,雙手合掌,掌間持香,而後將其放入香爐。香爐可選用金、銀或銅質,隨其所宜。而後,右膝著地恭敬下跪,或結跏趺而正安坐,雙手合掌,放於胸前。花數分鐘,糾正動機,發菩提心。觀想自己面前虛空,安住全部諸佛、菩薩。然後,徐徐唸誦以下偈頌,思惟其義,並作觀想。

二水花香明燈塗食樂 實設意變供養皆奉獻

無始所積罪墮悉懺悔 凡聖所修眾善皆隨喜

以我身語意三誠敬禮 奉獻實設意變諸供雲

無始所積罪業悉懺悔 凡聖所修眾善皆隨喜

乃至輪迴未空請安住 為諸眾生旋轉正法輪

自他諸善回向大菩提

以花鋪蓋塗香之大地 須彌四洲日月作飾嚴

觀想為佛陀土作供養 願普有情受用清淨土

依登 古路 勒那 曼達那康 尼呀他 呀咪

回向發願

願晝吉祥夜吉祥 日中午時亦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 願諸三寶致吉祥

文殊室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供香之利益:

依此法門供香,可集福、智二種資糧;淨除二障;八萬魔軍、三百六十種諸魔、四百四種病患等等一切違緣得以消除;壽命、福德、智慧、財富、威望、名聞均如上弦月漸漸增長。由善行故,天人歡喜,助伴行者,成辦諸願。有此無盡功德利益,超諸言辭所能列舉。
 
藏傳佛教修學次第

1996年8月講於福建法海寺

衲出生在四川北部嘉絨藏區,小時候在大藏寺參學,後來就去了拉薩色拉寺,接著又去了印度色拉寺。衲在色拉寺學成畢業以後,每年都去一個地方朝聖。這次是去普陀山朝聖路過這裏。衲很高興有這個機緣和大家解釋、交流,也很樂意談談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分別,以及大眾對密法的常見誤解。

藏傳佛教主要有四大教派。衲屬於西藏很出名的宗喀巴祖師所創辦的教派。四大教派雖然見解略有點不同,但互相承認大家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出家人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分,其意義不同,但我們切不可輕視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出家人守戒是很好的,我們不要自命是大乘佛教徒就看不起他們。我們大乘佛教徒在戒律方面應該向他們學習,打好根基,就像打好地基一樣。如果拋開戒律而空談甚麼出離心、菩提心,那是癡人說夢。不持戒的話,其他甚麼都只是空談而已。

藏傳佛教的修法次第,第一是修皈依,即依止三寶的心,以及四聖諦、十二因緣、輪迴、業果等佛學知識。修行開始要慢慢將這些掌握。如果是出家人,這部份內容更加重要,一定要完全清楚並且實修。這是因為,出家人在受具足戒時,是否得戒並非看儀式本身如何,而取決於心裏是不是真的升起了出離心。甚麼是出離心?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體悟六道輪迴的本性是苦,來來去去都是苦,所以我們生出厭離六道輪迴的心,然後發大願脫出六道輪迴、解脫六道輪迴。這是最濃縮的出離心定義。那麼,怎樣才能生起圓滿的出離心呢?一方面要有堅定的皈依、依止三寶的心,另一方面還要對四聖諦——苦、集、滅、道——有一定的瞭解,瞭解了十二因緣,知道了六道輪迴的苦、三惡道的苦,對於怎樣解脫有一定的認識和感受,才能去修,通過修行,才能生起出離心。有些出家人沒有出離心,他們外表上是出家人,但心裏並沒有出家,這就好像假出家,例如有些人看到出家會有人供養,他們因為失業而出家。如果僅僅是形式上參加了出家儀式,心裏卻沒有出離心,就是身出家而心沒出家,這不能算是真正的、圓滿的出家。

小乘佛教徒所修行的目標是生起出離心,而只有生起真正圓滿的出離心,以後我們才能有根器與能力去修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法門。所謂「不共」,就是說這不是大乘、小乘所共通的。出離心是大乘、小乘共通的法門,菩提心則是只有大乘才修行的項目。大乘與小乘在發心、修行的動機方面分別很大。如果缺乏出離心而修菩提心,發出的菩提心不可能是堅定的、真正的菩提心。因為,沒有出離心就沒有平等心,而兼具出離心和平等心才可能發慈悲心,然後才可能生出菩提心。這個次第是一步一步修上去的,沒有出離心,就沒有可能有真正圓滿的平等心;沒有圓滿的平等心,我們的慈悲心就只是對我們的親人、對我們看得順眼的人慈悲,而不是對所有眾生都同樣慈悲。我們的世界常常遇到不同的問題,國家跟國家之間有戰爭,人與人之間有爭鬥,即使是一家人也常常爭吵,這些紛爭是從哪裏來的?就是因為人們沒有平等心。有了平等心,自然就沒有這些問題。因為沒有平等心,人往往就從「我」的觀念出發,總想著這些東西是我的,都要為自己爭取利益,這樣就出現種種紛爭。如果沒有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這些問題是不可能發生的,國家和國家之間不可能打仗,人和人之間也不可能爭吵。有了平等的慈悲心,對一切眾生才能平等對待。依靠小乘部份的佛法,包括思維十二因緣、三惡道苦、人身難得、生死無常等等,能夠修出圓滿的出離心,進一步生出平等心。這就是說在我們心中視一隻螞蟻、一條蟲和其他所有眾生,包括我們的親友、陌生人甚至敵人一律平等,這才是真正的平等心。如果已經修出圓滿的出離心和平等心,我們的意念就會變的很平衡、很穩定,我們就能有一個不動的、堅定的意念。

小乘的發心和大乘發心是兩回事。小乘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是息滅自己的煩惱和痛苦,但大乘佛法就沒有提到息滅自己的煩惱和痛苦,而是著眼於怎樣去利益其他眾生。這個心念、目的、目標完全不同於小乘佛教。

世界上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有個共通點,就是要得到幸福和快樂。但如果要得到幸福、得到快樂,就必須有得到福報的因,即善因。如果我們沒有善心,也不積集可以得到福報的善因,就完全沒有可能碰上好的運氣、獲得好的福報。所以說大乘人要先修小乘部份的出離心,有這樣的機緣再修菩提心,菩提心修圓滿了,真正發起菩提心的話,若有興趣才有可能修金剛乘的佛法,即密法。如果沒有修出離心,也沒有修菩提心,貿然修密法不會有甚麼利益,也不會有任何好處。如果我們要學佛,就必須依照本師釋迦牟尼佛所教我們的順序去做。佛陀教我們先修大乘、小乘共通的教法,如戒律、皈依等等,和大乘顯部的法,然後才能修密法。佛陀從來沒有教我們隨便去選修一部份,而是教導按先後次第去修。而且如果要修密法,戒律方面是很重要的。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修密法都有嚴格規定和要求。戒律方面,我們知道有不同的種類,出家人和在家人各有不同的戒條,而且有分高低,比如居士所受的五戒、菩薩戒、密戒都是不同程度的戒條,密戒比菩薩戒更嚴重,而菩薩戒比居士五戒更加嚴重。我們受戒也必須按照次第,先從小乘部和大乘部的共通法門開始,先修皈依學處、五戒。對出家人而言,如果修密法,最好同時受小乘的具足戒、大乘的菩薩戒和密戒。同時守三種戒,然後修密,是最上乘、最如法的。對居士而言,如果修密法,在受戒方面也有次第,比如先受五戒,持得好的話,再求大乘的菩薩戒,然後再求密戒、修密法。戒條從低到高,程度不同,一套比一套更加嚴格,也更加嚴重,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我們越來越認真、盡我們所能去守持。如果我們說自己是修密法的人,最好先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能守這些戒條。剛才說過,還沒成就出離心、菩提心的話,去修密法是沒有可能的。所以,如果我們對密法有興趣,應當先修出離心,再修菩提心,修完就是真正發起菩提心的人。那樣之後,我們才有資格去想一想,自己到底是否適合修密法。如果覺得夠資格,還要先看一看密戒的戒條是否能守持。如果都能做到的話,自己又有根器和能力去修的話,再去找一個有資格的傳承師父求法,請上師觀察自己宜修密部的哪一種法門。

依照印度的傳統,觀察自己是不是修學密法的根器,要用六年時間。弟子先要找到可以傳授密法的師父,然後在他身邊觀察三年,觀察師父是不是真的有傳承、是不是具足慈心和悲心,觀察三年後認為可以了,才決定拜師。接下來三年,師父就要觀察弟子了,考察這個人到底有沒有出離心、有沒有菩提心、持戒是不是圓滿、是不是可造之才,這也要觀察三年。六年之後,師徒雙方都升起信心了,弟子對師父有信心,師父也覺得這個弟子還可以,才能登壇灌頂,引領弟子進入修密之門。現在年代已經不同了,雖然不用嚴格要求雙方互相觀察六年,但起碼應該共處一年半載。總之,互相觀察的環節是非常必要的,絕對不可以隨便亂來。

密法分為四部。平常我們修誦觀音咒、大悲咒、六字大明咒,這都屬於四密部的密法。持咒也算密法,但不同於內密法,與修氣脈、明點的密法完全不同。修觀音咒、大悲咒等,屬於事密部的密法,還沒有真正到達密法的核心。修學真正高深的密法,首先自己要具備相當的根器,還要選擇某種最合適的無上密法,然後考慮依止哪位師父。求上師授予灌頂,要觀察上師的傳承、觀察有沒有上師傳他此法、傳他密法的上師又有沒有上師......如此一直上溯到歷代上師是不是都有如法的傳承。

傳承的問題非常重要,必須判斷某個密法是真的有歷代祖師以來從未曾中斷的傳承,或只由某個「大師」自己發明。可靠的密法必須是從佛陀開始一代一代流傳,直至自己的上師。衲現在觀察到很多人喜歡說這個密法好、那個密法很高深之類的話,但對密法的來龍去脈卻一無所知,根本不知道這個法是經由誰傳給誰、是如何傳承下來的。很多人聲稱的這樣、那樣的密法,其實根本沒有傳承,完全是無中生有,是他們自己發明、創造出來的。衲常常觀察到這樣的情形。現在我們碰到的年代就是真真假假、魚目混珠,十分混亂。如果不分辨清楚、不明所以就貿然去修學,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如果我們想要修密法,就必須慎重、認真、反覆觀察。現在市面上可以看到很多漢文書,內容五花八門,似乎不論甚麼無上密法作者統統都懂,大家對這類書一定要當心。現在很少有人按照前面所說的方法去觀察密法的傳承、法的本身有沒有問題、傳法的師父有沒有問題。在國外,很多人打開報紙,看看哪個道場又登了廣告,例如哪位師父將傳甚麼灌頂等等,讀者看看這個灌頂是不是有吸引力、自己有沒有興趣,光看看廣告就決定去不去,簡直好像選擇看電影一樣。有人追隨報紙廣告去受了很多灌頂,接受了很多無聊的東西混雜在一起,然後整天就幻想自己看到了甚麼佛、甚麼菩薩。這樣下去,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在正法時期以及像法時期,某些修行者確實可能在定中、夢中,甚至真實生活中見到佛。但現在是末法時期,因為我們根器不利、業力不淨,我們可說幾乎沒可能靠修行而在定中真正見佛。衲也曾經看到,有些書把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經改頭換面,搖身一變就成了騙子們他們自己的經典。這樣的冒牌佛,衲也見過一次,他把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名字抽出來,換上自己的名字,佛經就變成了他們宗派的經典。衲的確見過這樣的書。此類書中所載之「密法」,不但談不上甚麼傳承,簡直與佛法毫無關係。如果我們繼續縱容這些人的胡作非為,正法就會慢慢消亡。所以我們修行人,要一起護持正法、護持正信的佛教。如果我們擁有清淨的傳承,一定要好好的守護,否則佛法就慢慢被污染了,將來我們就無法區分哪一部份是真正的佛法、哪一部份不是,那就是佛教滅亡的跡象!

關於密宗的戒條,逐條都說明可能比較沉悶,而且在座諸位大多不是密法行者,聽了以後不會有甚麼利益,衲就不詳細說了。

對於在家人來說,眼前可以做的就是修皈依,每天培養自己堅定皈依三寶的心,同時好好瞭解因果、業力等方面的知識,這對在家的三寶弟子來講是很重要的基礎。在對大乘、小乘、顯乘、密乘的法都有了概念性的瞭解後,還要好好去修學、去研究。

要對小、大、密乘所有的見解和所有佛法都有個大概認識,起碼也要下五、六年的功夫才可以掌握。我們千萬不要在自己對佛法一知半解的時候,就隨便說小乘佛法層次很低,或者說大乘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講,又說密乘是邪法等等。自己對佛法根本都還沒理解、沒搞清楚,就動輒批評別人,對自己的修行是毫無利益的。對佛法的每一部份都尚未搞清,就自以為是地判斷這個法如何、那個法好、這個法不圓滿......這樣不但對自己的解脫和成佛毫無利益,還可能造下惡業、阻礙修行。大家特別要注意這一點。重要的是努力提高自己。

我們要護持釋迦佛的教法。出家人不論男女都要好好持戒。僧尼戒律守得好,就等於佛法光大;戒律守得不好,就代表佛教在走下坡路。雖然居士也在修持佛法,但歸根結底出家人才是佛法傳承的真正持有者。在場的出家人,要注意持戒方面的細節。佛法的未來就在我們出家人身上,佛法是弘揚光大或是衰落,靠的就是我們自己了。

現在是末法時期,有些人講佛教好,有些人批評佛教不好,有些人講大乘、密乘如何如何,甚麼奇談怪論都有。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好好修持我們所知道的佛法,不管修哪一部份,我們都要好好把它捧在胸口,切勿讓它流失。這是我們眼前的大事。我們佛教,應該是在家人向僧寶學習、向出家人學習。在家人修得好不好就看出家人的榜樣,因此出家人必須發揮模範作用,千萬不要聽了在家人的胡說八道,就對佛法生出歧見。一定要注意,應該是在家人向出家人學習,而不是顛倒過來。

衲並不是甚麼高僧大德,但衲從小就接觸宗喀巴大師的殊勝教法。衲現在六十多歲了,五十年來都是學習宗大師的教法,雖無甚大的成就,但的確是按祖師所講的、一步步的修行次第,絕無亂來。藏傳佛教依據的經典,尤其佛論方面,都依據古印度的佛經、佛典、佛論。衲之所以要談及自己的學習過程,是為了告訴大家,無論出家或在家,必須依據可靠的佛經、佛論去學。如果連一部經論都還沒搞清楚,就東抽一部西抽一部地看,會生出很多疑問,甚至糾結於各個宗派的不同見解之間,搞得一塌糊塗,這對我們的修持難有利益。

在這裏衲想就藏傳佛教學習過程跟大家交流一下:第一,我們學習經論不能隨便從【大藏經】裏抽一本出來。歷代祖師都會指明要研讀哪一部經論、學完之後再看哪一部,有規有矩,有先有後。學習資料的來源,都是依據古印度龍樹、寂天等大師的著作,不會隨便拿一本來歷不明或者近人新創之作來學。對於沒有經過歷代祖師反覆驗證的著作,我們不知道正確與否,所以必須謹慎地善加選擇。第二,學習的過程不能只是自學,必須依靠上師的指導。上師會對弟子講解如何理解佛經。有時候佛經很容易被誤解,當產生懷疑的時候,上師會告訴弟子傳承上的解釋,而說明另外的角度為何不成立等等。

修學的次第過程,大概就是如上所述那樣。

西藏僧人的學習過程

1996年7月講於福建閩南佛學院

今天要講的不算是正式的佛法開示,因為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正式開示必須依某部經或論來講,而今天我們只圍繞一些話題而說——介紹藏傳佛教的出家人怎樣學習、藏傳佛教寺院的生活有甚麼特點等,所以不能算是開示,只是和大家談一談、與大家交流一下而已。

大家都知道,中國大陸在六十年代陷入了混亂,不論是藏傳佛教或者漢傳佛教,都遭遇了空前的浩劫。現在,衲就講講自己年輕時候,也就是動亂以前,藏傳佛教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是怎樣的、出家人是怎樣修行的、僧尼每天的生活是怎樣的。我們只是大致上講一講,沒必要太詳細,讓大家有個印象上的瞭解就足夠了。

藏傳佛教分為四大宗派,這四大宗派都遵循釋迦牟尼佛宣說的教法,只是在修行和傳承上有些不同而已。大家要求衲介紹藏傳佛教的各大宗派,但衲對其他三個宗派比較陌生。今天所講的藏傳寺院傳統,主要是指格律派寺院,並非泛指四大宗派。可能有人會誤以為衲不講其他的教派是因為看不起,實際上衲只是講自己從小的經歷,而由於對其他宗派並沒有親自體驗,講出來也難稱權威。衲雖然是藏人,可是從小到大都是在格律派的寺院裏生活、學習,跟其他教派來往非常有限,對其的瞭解其實僅限於書本而已。在西藏,除格律外,另外三派所依之佛典,從文字上並無問題,它們也都是佛法。各派祖師都是印度、西藏的大修行者,我們應生起同等的尊敬。

西藏的寺院分為兩種:一種是顯宗寺院,另一種是密宗寺院。我們格律派對顯宗的教理很重視,而其他三個教派——寧瑪、薩迦、噶舉——主要是學修密法。這種主修密法的傳統,在古印度也有。

有時候,一些專修密法的人不很重視戒律,對密宗的聲譽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修行者有過失,不代表密法有過失,也不能說明密法本身有任何問題;修行人本身做得不好,不等於他們修的法不是正法。密法其實是很殊勝、很上乘的佛法,但我們很少看到模範的密宗修行人,卻往往看到一些很差的修行人。其實修顯宗也是一樣,我們常常說菩提心、慈悲心,但是我們總能看到一些修行人心裏充滿了貪婪、嗔恨和愚癡。這樣的情況確實玷污甚至顛倒了佛法,但我們切不可因此就斷定某部份佛法有問題、不是正法。

格律派主要的學習基地有五個寺院,其中以宗喀巴祖師所創之三大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最為主要,它們相當於佛教大學,其學習內容不包括密宗。三大寺規模很大,制度很嚴格。大家不要以為藏傳佛教只有鈴、杵、鼓之類的。在三大寺,學僧完全沒有上殿誦經或者做經懺之類的法會,完全是學經論,不修密法,純粹是佛法研究。古印度當年很出名的那爛陀佛教大學,也是純粹學習顯宗的理論,不傳授任何密法。

學法不是容易的事情。衲當年學法要從家鄉徒步走半年,去色拉寺學經。沒去之前,衲先在自己本地的寺院大藏寺修學五年,主要是學習僧人的規矩。這並不算是修行。為甚麼要這樣?這是因為到了拉薩,進了大寺院不能丟了本地人的面子,因此必須在本鄉好好學習一番,才能去拉薩求學。現在坐車當然只要幾天的車程就到拉薩了,但當年走路去要走半年。在衲的記憶中,求學時是很辛苦的,衲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家、離開熟悉的人,到了那裏,語言也不通。西藏和內地一樣有很多方言,衲剛到拉薩時,當地的語言一點都聽不懂,身上又沒錢,路上走了半年錢都花光了。

在三大寺裏,每天都是學經,沒有錢買吃的,現在回憶起來,那時大部份時間都在餓肚子,確實很辛苦。但這是好事,遠離家鄉是有利於學法的。在自己家鄉修學,有家人、朋友、熟悉的人,就會有更多障礙。在陌生的地方,沒甚麼朋友,最利於修行。

我們不只在白天學習,晚上還要花三、四小時學經、學論。因為課程長達二十年,在寺院裏其實有兩、三代人同時學習,年齡跨度很大,從七、八歲到七、八十歲的都有。寺院裏不論年齡,而論出家先後,比如兩個出家人在同一天出家,一個在早上九點在西藏某地出家,另一個下午三點出家,那麼上午出家者就成為長輩,而被下午出家者尊重。寺院規矩就是如此。就像小鳥的羽毛,看起來很有層次,有條不紊,絕不會亂七八糟;寺院的規矩也是一樣,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分得清清楚楚,不會嘻嘻哈哈亂成一團。但規矩雖嚴,也不能說藏傳佛教就全是好的、毫無瑕疵。事實上,敗類在哪裏都有,這是每個人的業力所現,沒有辦法。

格律派有一個風氣就是辯經、辯論佛法。這是格律寺院裏比較特別的情況。辯論的內容有小乘的經論,也有大乘的。小乘佛法跟大乘佛法好像有點出入,我們辯論的話題之一就是為甚麼佛陀在早期講這樣的話後來又講那樣的話。通過這樣的辯論,可以增廣自己的見識。有時,我們會用一個杯子來討論,辯論這個杯子的本體是怎麼樣的、杯子本身是甚麼、它從哪裏來、杯子的概念到底是在哪一部份等等。辯論時我們不可以說:「杯子就是杯子,就是裝東西喝的!」辯論者關注的是杯子的觀念究竟是建立在我們心裏呢?還是在杯子裏?這個杯子是在我們心中?還是在杯子內或外?在這樣的辯論中,有些觀點是唯物的,有些則是唯心的,有些則體現中觀思想。辯論時,我們圍繞著某個主題,來辯論佛教裏不同的觀點。我們知道,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一杯冰水,冰水裏的四大都存在嗎?尤其是火大,在冰水裏是否有這個元素呢?火大去哪裏了?風大又去哪裏了?這是初入門的辯經論題。高僧們辯經也常常會提及今生與來世,他們討論人的神識是不是延續下去、有何改變。關於來世的問題,我們只能仰仗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有關利益今生的方法,印度教的外道已經有了種種解答,比如求神、祭祀等;而對來世的情況,除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開示外,我們一無所知。所以辯論時,我們要以佛的開示為基礎。關於前生後世,凡人當然甚麼都不知道,但是按照佛的指引一步步修行,到達阿羅漢的境界時,就可以清楚地知道、看到自己過去的一百生。我們對來世今生的關係必需弄得很清楚,所以在寺院裏常常把這個作為辯論的主題。弘法的人不可以只對人講的確有來世這回事,卻無法證明。如果僅僅說這都是佛說的,這就很不夠,一定要從思維上完全推理清楚。這個理論必須能在邏輯上成立,才能令我們更有效地弘揚佛法。

在三大寺裏學習多年,每年都要經歷四次難度很高的考試,並經過辯經考試,這樣辛苦地學習、生活二十年左右,才能考取格西的名號,成功通過以後就畢業了。通過考試的人被稱為「格西」,這大概相當於西洋人所謂的「佛學博士」,是指在佛學上很有成就的學者。

有了格西學位以後,就開始有自由了,僧人可以有很多選擇。寺院會徵詢你的意見,一種會選擇閉關——學了這麼多佛學知識,找到地方,例如深山裏的茅棚,用所學到的佛學知識,閉一個長時間的關;第二,寺院會邀請資格好一點的畢業生作為教師教育下一代。畢業的僧人大多數都不選擇留在三大寺,而會返回自己的故鄉或去其他地方,以自己所學來利益眾生。對於學問很好的格西,偏遠地方或者他的家鄉會捎信邀請,請他前去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總之,有很多選擇,要看自己想走哪條路。

我們講過,佛教寺院分顯宗寺院和密宗寺院。考取格西學位這二十年來,所學全部是顯宗佛法,例如中觀、唯識等等,完全沒有密法。畢業後的格西們有資格去任何顯宗寺院,但如果要作為老師住持密宗寺院,則還要先學習三年密法,學完後才有資格回自己家鄉主持密法寺院。畢業的格西如果自認有根器,就可以去上密院或者下密院學習密法。在密院學習的過程,大約三年就可畢業。

格律派學密的寺院主要有兩所,即上密院和下密院,每所有五百位學僧左右。密院的規矩很嚴格,不會錄取太多學生,一般同時不會超過五百個。密院的入學包含了「衣缽」的概念。寺院裏出家人吃飯的碗只有五百個,要進密院,就必須等到某一個舊學員畢業離開或者某一位老的密法大師去世,這樣才能繼承到一個碗,總之寺院裏同時只有五百個碗,也就等於五百個名額,不能超額。

在密院裏只學三支主要的密法,即:大威德法門、勝樂金剛法門、密集金剛法門,其他的密法不在教授之列。密院學僧首先要在顯宗寺院裏經大約二十年的學習,取得格西學位後才能進入密院。如果沒讀過完整的格西課程,也必須學過起碼七年的基礎顯宗課程。密院學僧即使曾經經過學習得到了格西學位、具有了很高的身份,進密院之後的三年裏,還是要像新來的小和尚那樣刻苦。學僧睡覺必須用盤腿打坐的姿勢,整整三年之內都不允許躺下來,所以是很苦的。每天晚上,密院的方丈會三、四次巡查學僧們是否保持著打坐姿勢。比如在密院裏學修密集金剛法門,每天要修二十一小時,而且去洗手間必須在特定的時間,打坐中間不能去,一定要等到適當的時間才允許。我們可以想像,一天裏剩下的時間沒有多少。總之,密院的學習非常非常辛苦,幾乎沒時間睡覺,全部要用來修行和學習。學僧每天有二十一個小時在修學,不可左顧右盼,晚上又不允許躺下睡覺,所以在三年裏的絕大部份時間,他們都好像佛像一樣固定著呆在殿裏。如果三年以後或者很長時間還沒有結業,年資長的學員才會被允許去特定的房間休息,不必像最初三年那樣只能在大殿坐著。這樣的苦日子熬過去畢業以後,他就有資格去西藏任何一個地方的密宗寺院裏,成為密法的負責人。

尼眾就不同了。她們一般是在山裏,山裏有尼眾的學院。她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有關綠度母和觀音的儀軌等等。因為西藏的風氣使然,尼眾的俗家大部份都比較有錢,富有的女性才會出家。從佛學上講,比丘和女眾所學的戒律等內容是一樣的,有一些儀軌是共通的,比如說分別來自一千座格律派寺院的一千位男、女出家人在一起舉行法會,唸誦的制度都是一樣的,很統一;但在修行上,尼眾們主修的都是與觀音和綠度母相關的法門。

在格律派的傳承裏,比丘和尼眾都依照宗喀巴大師的教法,外在的律儀、戒律要守持好,內在的菩提心要生得真切、生得清楚,出家人都按這樣的原則來修行。舉例說,外表再莊嚴的人,不穿衣服也不能見人;對一個修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來說,就算他內心的菩提心再大,就算他是再偉大的修行者,也必須遵守戒律,否則就是不光彩的。持戒清淨,就好像一件飾品,令穿戴它的人看起來很莊嚴。如果我們內在生出菩提心,外在戒律也持得好,世俗的人看到我們會對佛法敬重,菩薩看到會心生歡喜,釋迦牟尼佛、羅漢看到也會歡喜地加持。所以內在的內涵和外在的戒律,雖然表面上似乎是兩回事,但是常常要當成一件事來修。內修善心,外持戒律,兩者要配合去做才是修行。對於居士來說,內修菩提心、修善心,外在雖然沒有比丘戒或者尼戒,但是必須奉持菩薩戒和居士別解脫戒等。

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不同,男、女出家人都是自己在房間裏單獨修行。如無特殊情況,一般沒有早晨集體上殿拜佛誦經的傳統。除非大殿裏有特別的佛事或者特別的因緣,才會集體上殿。

藏傳寺院有這樣的習慣和傳統:老資格的出家人除了自己修行,還要負責教授新出家的沙彌和比丘;年輕的、新來的僧人必須負責打水、打掃、照顧老年的僧侶,直到再來新人頂替打水、燒飯,他們就有更多時間修行了。因此,在藏傳寺院,並沒有漢地寺院裏那種長期負責燒水、做飯的僧人。

如果出家人嚴重破戒,就必須受懲罰,例如在大殿打一百大板,然後脫下僧袍換上俗人衣服,才可以離開。

六十年代以前,西藏傳統大致就是這樣。衲後來去了印度,在那裏經過十年到十五年的刻苦學習。西藏較冷,印度和西藏相反,天氣很熱,很多逃難去印度的同門師兄弟最初沒房子住,就用茅草搭棚子,或者找被遺棄的破房子躲進去住,很多同門師兄弟沒多久就病死了。那時約有兩千位稍年長的僧人,他們因為擔心佛法就此斷了,所以非常努力地去修行,要把佛法延續下去。他們即使沒有房子住,也顧不上蓋房子,全副身心都放在學佛上面。後來也有一些年輕人發心出家,也住在那裏,所以後來在印度建立了像西藏三大寺、二密院一樣的藏傳佛教學院,和在西藏沒很大分別,其唸誦內容、傳統也都一樣。那時候的生活很苦,但是大家有個共同的心願:錢沒有了大不了餓死,但如果佛法的傳承斷了,一切就無法挽回了。所以,我們當時的這兩千多個出家人,根本顧不上憂慮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心苦學。那時候的長老們的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們比在西藏的時候更加努力。當年這些西藏僧人去印度的時候,幾乎一本經書都沒有,於是大家就買紙張回來,由長老們背誦【大藏經】,其他人負責抄錄,然後拿去印刷。就這樣,長老們完全靠背誦把佛經記錄下來。所以,我們要把佛經背下來,把佛法牢牢地種在自己的心中,這樣,無論別人是偷還是搶,都拿不去。這些長老們現在健在的不多了,仍然在世的年紀也很大了。他們圓寂的時候,都是很愉快的,沒有甚麼遺憾,因為他們當年雖然辛苦,可是新一代人已經培養出來,年輕僧人的學修都很好,所以他們覺得自己的功夫沒有白費,他們覺得自己盡到了責任。目前在印度,藏傳佛教已經很興旺了。

以上的描述就是以前藏傳佛教的大致情況。

對年輕比丘尼的建議

1995年6月講於福建崇福寺

衲比較少來漢地,沒有想到在福建這個地方,漢傳佛教這麼興旺,比丘尼們都很年青。衲真的很高興能看到學習佛法的年青一輩人才輩出。

今天衲講英語,由譯者進行翻譯,但是譯者的漢語很有限,表達的也不好。年青一輩的法師們,修佛學的根底都很不錯,因為大家都已懂得很深的道理了,我們就講一些修行的小事,同時也因為譯者的漢語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就講一些小事,大家交流一下。

我們出家人,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釋迦牟尼的後人,是釋迦牟尼的子孫。對於我們出家人而言,甚麼都不懂也不要緊,最重要的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出家的生活應該是甚麼樣子、應該注意甚麼、比丘應該怎樣做、比丘尼應該怎樣做,這是最起碼、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大家現在都沒有辦法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見不到佛的莊嚴身相,可是我們有出家人的戒條,這個戒條和本師釋迦牟尼佛本身是沒有甚麼區別的,我們持戒和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同樣的意義。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佛法存在、有沒有佛法在弘揚,該如何去定義?定義的標準不取決於有沒有人講經、在開示佛法,不是這樣定義的。佛法在不在一個地方,在於比丘、比丘尼的戒是否存在、有沒有被守持。沒有的話,即使有人講經開示,在佛教的定義上,這也不算一個有佛法弘揚的地方。所以,有沒有佛法,就在於比丘、比丘尼的戒還在不在這裏存在。

佛法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呢?簡單來講,本師也是發願脫離生死六道輪迴、救度所有的眾生,結果衪成就了、達到了成佛的目的,衪成就了無上正覺。所以,佛法是甚麼呢?就是本師向我們所做的示範。我們也是六道輪迴的眾生,但是我們還沒有經過這樣的修行,所以尚未達到這樣的修為。如果哪一位也想達到與祂同樣的成就,比如說從六道輪迴中解脫,或有更深一層的大乘發心,要成就佛境、救度眾生,那麼你一步一步走過佛陀曾經走過的路,你也能成就。簡單來講,佛法就是這麼一回事。

本師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說:「你們要成佛就必須馬上出家,成為比丘、比丘尼!」,而是講比丘戒、比丘尼戒、居士戒有甚麼好處、對修行有甚麼利益。對我們而言,接觸了佛教,生信而發願出家,這是最自然、最好的情況。可是,真正的出家是甚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心裏面想著,六道輪迴裏面就是不斷的生死、不斷的輪迴,我們不希望再經歷這樣的生死輪迴,所以就希望從生死輪迴裏面解脫出來,就出家修行以求達到脫離生死輪迴的目的。所以,出家就是這樣的一回事。

然後,是我們的意念和在家時的意念不同了。我們的意念不同了,然後才去剃度、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從此,無論是外表和內心都發生了改變、都和在家的世俗人完全不同了。比丘、比丘尼受了多少條戒,每一條戒都講了甚麼,我們最好都能夠背下來。特別是現在,我們叫作「末法時期」,在末法的情況下,我們出家人特別要注意這些戒條、要背誦戒條、常常關照自心:自己是不是符合這些戒條的要求,這是我們出家人最重要的事情。當心裏發現不對,就應該馬上憶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本師面前懺罪、淨化自己的罪業,這是必須的。

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出家人很多,男眾有一個個修行精舍,女眾也有一個個的修行精舍。佛教的長老,會到男眾、女眾住的地方去開示。順便就講一個故事:在以前有一個叫作「那爛陀」(Nalanda)的佛教大學,裏面有很多的佛學大師。修行好的法師,會代表那爛陀寺去比丘尼的道場開示。有一次有一個比丘,他其實是一個修行很高的修行人,但他在那爛陀寺表現的很不像一個修行人。他整天都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那爛陀寺有很多大師,很多人認為寺院的面子都給這位和尚丟光了,因為他每天只是吃喝、睡覺、上廁所,他既不像通達佛法,也不修習禪定,把那爛陀寺的面子都丟光了。通常那爛陀寺派往比丘尼道場開示佛法的,都是學問很好的方丈或大德去,方丈會派最有資格的長老去女眾的道場開示。但是有一天,方丈故意對這位比丘要求:「明天就派你到比丘尼的道場去開示佛法。」當時那爛陀寺閒話很多,不只是在那爛陀寺有閒話,那些比丘尼也聽說此僧是個只懂吃飯、睡覺、上茅廁無所事事的一個人,名氣不是很好。方丈決定派寂天祖師去的消息傳到比丘尼哪兒去了,比丘尼聽到明天要派一個只會吃飯、睡覺、上茅廁的和尚來,就很不高興,所以她們決定第二天要作弄一下這個和尚。她們決定做一個法座,很高很高,有一、兩層樓那麼高。僧人到了之後,發現法座很高,也沒有梯子,他就以神通力觀察了一下,知道這是在作弄他,於是就以神通力把手伸得很長,然後把法座壓下來,他的人就坐上去了。接著他就開始開示大乘佛法,開示的就是後來被稱為【入菩薩行論】的殊勝內容。他一直在開示,身體在法座上慢慢的飛起來,一直飛到空中,在場的普通出家人就聽不到他的開示了,只有境界高的比丘尼、阿羅漢才能聽到;在他升到很高的時候,天道的眾生也聽得到。大師後來沒有回到法座上,而是飛到了其他地方去。聽得到開示的聽眾,就把當時開示的內容記了下來。這就是【入菩薩行論】的來源。這位僧人在後世被稱為「寂天菩薩」(Shantideva)。【入菩薩行論】現在已經有漢譯本,在座的諸位可能也讀過。

在大乘佛法裏,發菩提心有兩支傳承,一支是彌勒菩薩傳下來,另外一支是文殊菩薩傳下來的。寂天祖師的傳承是文殊菩薩這一支。一般來講,修菩提心的人,根器鈍的可以依彌勒菩薩這一支傳承修習菩提心,而根器好的則依文殊菩薩這一支傳承修習菩提心。這部論當時有這個因緣,所以對於比丘尼而言就有特別的意義。【入菩薩行論】既然已有了漢譯本,其因緣也是祖師特別為女眾說的開示,在座的女眾應該好好學習。修菩提心的大乘人,無論是跟從文殊菩薩,還是彌勒菩薩,反正我們必須依靠其中一支來修行,但是我們修習菩提心以前,首先要發出離心。不是基於出離心的菩提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這一點宗喀巴祖師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得比較詳細,大家可以研究一下,不要只是去讀誦,也要去修,要在心裏想其意思。

修佛法,裏面的意思不是容易理解的。首先我們應該去學習。那麼,我們學習佛法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它的大綱、主題、枝幹一定要知道,否則很難有成就。第一,我們要掌握主題,但混在一起看,則很難真正明白,想大徹大悟也很難。我們要把章節分清楚,學到某一部份,我們就要停下來思維。我們不論走到哪裏,吃飯、睡覺、走路都要反覆思維這個章節。

如果還要進一步去修,而不只是研究這個章節,在見到自己的師父時,這個題目,在道理上我們已經研究了一陣子,大概也明白了,此時師父會教導下一步怎樣去修、應該怎樣去想、如何一步一步去做。如果這樣去做,研究和學習才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這樣去做的話,我們的意念可以得到提升、向前、向上。

另外,我們出家人來講,大家在同一個地方修行,各人的境界不同,我們是不知道的。現在男眾修行的地方也好,女眾修行的地方也好,都免不了接觸在家人,這應與接觸出家人時是兩種不同的心態,要分清楚。

佛教的傳統,在漢地比較少見的是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不一定是叢林制度。有一種傳統:出家人找一棵樹,無論下雨也好,天氣冷也好,天氣熱也好,其他甚麼情況也好,都是以樹為家,在樹下修行,而不住寺院。還有一些,一般是男眾,有另外一種傳統:他們不住在寺院共修,也不住在樹下獨自修行,而是住在墳場、葬場,用死人的衣服染成袈裟,吃別人供給死人的祭祀食物。他們不離開墳場,一直就在墳場裏觀修生死無常。這種傳統和在寺院共修不同,和現在的也不同,但有很大的利益。常常憶念生死無常,每天都看到這些,對修習佛法有很大的利益。這些修行人主要參的是苦諦。我們在家的時候,已經知道了很多苦而去出家。在看到生死無常的地方,每天不斷提醒自己生死無常,不斷提醒自己更加努力去修,才能脫離六道輪迴。每天看到生死無常,就會一天比一天努力。對於生死無常,出家人不要輕視這一部份佛法,憶念生死無常的利益很大,如不憶念生死無常,無論做甚麼都只會是在虛度人生。剛才講到的前一種傳統,就是住在樹下,只是一個人住在樹下,無論是春天還是秋天,都住在那裏,一年四季都不走,以樹為家,他們也是在參無常。春天樹葉長出來,秋天樹葉掉下來;早上太陽生起來,傍晚又落下去,晚上又有流星飛過夜空。他們觀察自然界的無常來修佛法,住在樹下的目的就是這樣子。

衲為甚麼要講剛才的那兩種傳統呢?即使我們不是這樣修行的人,不住在樹下、墳場、葬場,而是住在寺院一起共修的出家人,也應知道生死無常。領悟、憶念生死無常,是對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事。我們能不能想到生死無常?如果能的話,我們就是好的出家人,便與俗人不同;如果不能、沒有這樣的心態,就與在家人沒甚麼不同。為甚麼這樣說呢?如果我們不想到生死無常、沒有領悟到生死無常,我們憶念的就是今世的苦啊、福報啊那些內容,這就與在家人沒有甚麼不同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以為是在修習佛法、在修禪定、在打坐,好像是很神聖的修行人,其實帶來的利益很有限。不在憶念無常的基礎上,其實帶來的利益是很小的,我們就像在家人一樣而已。在家人不也有時候打打坐、盤盤腿嗎?在家的佛教徒,有這樣的情況,即使生死無常這樣重要的事情,他們自己沒有怎樣去想,除非重病了,才會去想:「我明天會不會死?」,但我們出家人不同,我們必須多想這方面的事。出家人必須每天去參、去領悟生死無常,哪怕我們只懂得一點點的佛法,或者只有一點點時間為眾生、為佛法去做事,但單這一點點時間的意義就不同了,它的意義就很大了。我們在場的大部份人,也可能體驗過在家的生活。出家人和在家人有甚麼不同呢?在家人可能沒有怎麼去領悟生死無常、沒有出離心,白天要辛苦養家,晚上睡覺也睡不好,睡上兩、三個小時,所想的也是怎樣維持家計、今天母親怎樣了、父親發生了甚麼事、女兒又怎樣了......很多世俗上的憂慮。他們對佛法的修行,只是盤盤腿打坐,實際上有沒有真正修行呢?我們大家都能看得出來,沒有甚麼大的作用。所以出家了來講,就沒有在家時候的煩惱。在家有很多麻煩,要修行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是我們已經出家,有了這麼一個因緣。在家人要煩惱的很多事情,我們不需要去煩惱,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修行,珍惜這個機會。我們不只是自己修行而已,未來也可以利益到自己的家人。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無論是在家的或是出家的人,證得羅漢果位的很多。現在講一個小故事:在佛經裏面講,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有一個叫作「薩卡瑪」的女人,她是一個在家人,有兩個小孩。小孩後來病得很重,再後來就死了,女人很傷心,就在那裏哭,很憂心沒有後代。沒想到後來,因緣到了的時候,她就一個接一個地生,一共生了三十一個小孩。她的丈夫是朝廷裏有地位、有勢力的將軍,但朝廷裏還有其他官員,不是只有她丈夫一個。其他的官員在想:「他現在是朝廷裏的紅人,以後他的歷代子孫都有可能是皇帝面前的紅人,而且他又有這麼多兒子,這樣下去他的家族勢力就會越來越大,到時候我們的子孫怎麼辦?」於是,他們就想著搞一些小動作,讓這位有很多兒子的將軍與皇帝不和,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勢力。他們做了三十一把藏有刀子的馬鞭,把這些馬鞭送給將軍的兒子當玩具。後來,有人去皇帝那裏告發將軍準備軾君,皇帝就派人去查,果然發現這三十一個小孩玩的馬鞭裏都藏有刀子,這些小孩便全部被處死了。皇帝把三十一個小孩的頭砍下來,裝在一個大布袋裏,送到小孩的媽媽那裏去,但孩子的媽媽一點都不痛苦,好像還顯得很愉快。所以,就有人問她:「以前你有兩個孩子死掉了,你很痛苦,這次死了這麼多兒子,你為甚麼卻一點也不傷心呢?」原來,她在最初的兩個小孩子死掉之後,就很傷心。但是因為小孩的死,她就去聽佛陀的教法,而且因為小孩子的死,她觀察到了生死無常,已經達到了阿羅漢的境界。世間上來看,她雖然連續生了三十一個兒子,表面上看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但她其實已經達到阿羅漢的境界了,只是其他人不知道而已。她說:「以前我不懂佛法,看到兒子死了就很傷心,後來聽到佛陀的教法之後,現在對於前世種了甚麼因、有甚麼因緣果報,現在明白了。對於前因後果明白了,就沒有甚麼傷心的道理了!」在場的各位比丘尼也是女眾,典故裏的主角也是女的,她在家也可以證果,難道妳們就不可以嗎?所以,大家如果好好修出離心,領悟生死無常,厭離這個生死輪迴,生起出離心,然後學習空性的道理,體悟到空性的時候,就可以脫離六道,達到阿羅漢的成就。阿羅漢是小乘的證果。如果我們生出了出離心,而沒有停止在這個階段,而是進一步修菩提心,再加上空性正見,三者配合起來成就的時候,我們就不只能成就阿羅漢境界,還能成就至高無上的佛境,這就是大乘的證果。佛法裏面有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無論男女,只要你有這三主要道,你就可以成佛。如果沒有出離心,沒有菩提心,沒有空性正見,那麼無論你是女眾或是男眾還是怎樣,也都不會成佛。衲在這裏說明這些道理,是要鼓勵各位女眾去修行。大家雖然是女身,也一樣能證得無上的佛境。女眾絕對不比男眾難以成就,也不比男眾難以成佛。有時候,我們聽別人說,只有男眾才能修得好,女眾修行就很難,其實沒有這麼一回事,男女是一樣的。

看到這裏有很多比丘尼在修行,衲感到佛法很興旺。看到這裏的盛況,衲也很欣慰。希望大家好好修行。出家人在一起如法共修,不只是自己受益,一群人好好的去修,整個國家都會受到利益的。而且因為這個因緣,佛法會一直興旺、一直被弘揚,這個利益也是很大的。

衲今天就講這麼多。希望大家多看佛經、佛論,好好地修,好好地學,然後常常想及生死無常,還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如果好好地去修,成佛就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希望大家能記住衲講的話,這是衲以一個老比丘的身份來講的。我們大家都是出家人,以上是衲從作為出家人的經驗認為,我們應該這樣去修、去做。如果不是這樣做,我們就跟在家的、世俗的人或者街上的凡夫俗子沒有甚麼不同,唯一分別只是我們的頭髮比他們少——他們有頭髮,我們沒有頭髮而已。我們只會是表面不同,但心裏相同。如果這樣的話,出家也就沒有甚麼意義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